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中国首次披露制导系统核心激光陀螺研制过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记者范江怀 王握文责任编辑:姚旭东2014-06-23 05:02

永不服输 决不放弃

“要想干成一件事,没有点拼命精神哪能行”

李晓红教员在陀螺基片加工间。何书远

挪一步喘一口,额头上虚汗直冒。

这一刻,龙兴武教授双腿好似灌了铅般沉重。从实验室一楼到二楼,短短20级台阶,他整整“走”了5分钟。

当他出现在实验室时,大家都惊住了——因为这一天,身患癌症的他,做完手术才刚刚出院。

大家劝他赶紧回去休息,他摆了摆手:“没事,回去躺在床上心也闲不住,不如在这里待着踏实。”

时值某新型激光陀螺研制攻关的关键节点,他岂能不在“战场”?

这让人垂泪的一幕,是龙兴武教授过去20多年科研攻关的缩影。他常说:“要想干成一件事,没有点拼命精神哪能行?”

1997年,龙兴武教授接过了攻关接力棒。作为创新团队第二代领军人,他肩负的使命——将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实现批量化生产。实现不了批量化生产,激光陀螺就无法在部队推广使用。

那时,千里之外的战场上,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尖锐的呼啸声,擂响了团队成员心中的战鼓:“我们必须快些再快些,让我军装备能早一点用上自己生产的激光陀螺。”

将高科技浓缩的“工艺品”变成产品,这一挑战的难度,常人是无法想象的。

以超抛光工艺为例:激光陀螺加工的表面精度必须优于纳米量级。这一精度,已接近世界上最高清晰度显微镜检测的极限。

而激光陀螺,就是诸多高精尖极限技术的组合。批量化生产,就是要将这些高精尖极限技术“固化”。

科研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如山的困难,龙兴武对团队年轻人说:“作为军人,战场上‘对手’再强大,也决不能服输。”

对他们来说,创新是意味着枯燥、艰辛的“动词”——

为了突破小型化、高精度技术,罗晖教授扎在一人多高的数据纸堆中,一干就是9个月;为了攻克度膜工艺难关,黄云教授大年三十都在实验室加班,整整干了两年;为了解决设备可靠性,张斌教授两年干出了常人3年的工作量。他回忆说:“那时,整个人像着了魔,设备坏了睡觉都在想,深夜想出来了,穿上衣服就往实验室跑……”

对他们来说,创新是突破极限的“代名词”——

那年,某新型激光陀螺产品进行定型前的海试。从渤海湾到南海,试验舰船要在风浪中航行半个多月。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龙兴武教授不顾身体做过肿瘤手术,坚持上船。

风浪中,龙兴武教授在试验中不仅突破了技术极限,也突破了自己身体的生理极限。部队领导感动不已:“你们就是我们打胜仗的靠山!”

一路“奔跑”,终于见到成功的曙光——2000年,首条激光陀螺生产线在他们手中建成,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