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将之问
军之大事,命在于将。若是门前烽烟起,几多良将驱强虏
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云:但得辕门能拜将,边墙何用两三重。
可见,从古至今,将帅之才之于军队、之于国家,何其宝贵,何其重要!
国难当头时,君主常常发出“国有疑难可靠谁”的感慨。很多军中良将临危受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军中良将,是昨天战争的需要,更是明天战争的召唤。
什么是良将?毫无疑问,一定是能打仗、打胜仗的。
苏联名将朱可夫不顾“临阵换将”之兵家大忌,在诺门坎战役的紧要关头连续换了3个师长,所为者何?答案只有四个字:能打胜仗。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刘伯承元帅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娱乐,一心钻研打仗,“自打从军时起,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他利用作战和工作间隙,翻译了大量苏联的军事书籍,陈毅称其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从1946年7月到1947年9月,短短14个月,粟裕将军率部完成6次大的战役,中小战斗不计其数,使整个华东战区成为牵制、消灭敌军最多的战区。地图,就是他心中的战场。经常彻夜研判战势、研究对手,是这位常胜将军所向披靡的“秘籍”之一。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良将应有的风范,更是一种素质、一种本领。
这种素质本领,来自于历练和修为,来自于学习、实践、思考、智慧、胆识的综合作用。
唯有具备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综合的判断力,懂作战、很专业、通联合、精指挥、有个性、能应变,才能使指挥艺术和决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决胜于千里,决胜于人才。”部队能打胜仗,既在练将、更在选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