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从军人形象看体能训练:古铜色,军人的颜色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郑蜀炎 朱达 特约记者戴强责任编辑:遥远2014-05-25 04:24

古铜色,军人的颜色

——从军人形象看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特战旅体能训练

“练好体能,为打胜仗”,这句历经无数次战火洗礼、在战场上得以检验的我军历史上有名的战斗口号,一语道出体能之于军人的特殊意义。作为军事训练的基础和部队战斗力的基石,体能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服从于战争需要、服务于作战需求,确保军人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和战斗技能,以随时遂行作战任务。而向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转变,对广大官兵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能训练也因此有了更科学化、实战化、专业化的需求。

如何瞄准未来战争锻造过硬体能?着眼实现强军目标,结合当前全军正在开展的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体坛风云》专版将推出一组“打仗需要什么样的体能”系列报道,探讨体能训练如何为提高战斗力、为赢得战争服务的经验体会。

“锻炼自己成为铁的体质,保卫我们最可爱的国家。”朱德62年前为新中国首届全军体育运动会的题词,质朴直白,如今听来,依旧激荡军心。

——编 者 

套用一个时尚的句式——当我们谈论体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当然是在谈论打仗。但从军人的举手投足间,行家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能打仗的兵。

毋庸置疑,即便是拥有一万种钢铁的武器,也离不开一副钢铁的身躯去操纵、去驾驭。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特战旅官兵们的理解简单而明快——没有体哪有能,体能与形象是军人的身体语言。

“鹰将击,必扬羽。”早在几年前,我军新的军事训练大纲里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字之变——“体育训练”变为“体能训练”。军人之“能”,当然是打仗的能力。这不仅是文字之变,更是观念之变。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在我军新的训练内容体系中,军人的体质标准,已经从身体锻炼上升为战斗能力需求,体能已经成为一个合格军人的三大能力之一,自然也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标准。而军人的外在表现,就是形象。

训练场上的雕像

在内蒙古听到过这样的民歌:“鹰飞在天上,影子落在地上。”特殊的使命锤炼着特殊的体能,同时也铸造出属于咱们军人的样。正在组织战斗体能训练的旅长江涛放嗓而言:军人不是模特,不需要秀体型亮肌肉。对军人而言,体质好与战斗能力之间并不是一道等式,只有通过严格的体系训练,才能完成这个“对接”。因此,唯有血肉之躯与现代化武器结合,才能构成军人完美的形象。

战斗体能训练是这个旅组建为特战部队之后开展的,用战士们的话说,就是特战兵的“小灶”。但闻集合号声响,不见彩旗招展舞,记者眼前看到的绝对没有屏幕舞台上那些“炫镜头”。是的,用常规的审美标准难以描述他们的形象,赏心悦目、玉树临风之类的词汇也绝对不属于我们的官兵们。在这里,坚韧与粗粝、喘息与汗水、泥泞与伤痕构成了特殊的语境,讲述着士兵的阳刚之美。

有了这样的眼光,官兵们的形象不仅富于魅力,更充满了震撼力——

撩开战士们的衣袖裤腿,大疤小痕比比皆是。旅政委魏海鹏告诉记者,体能训练的调查数据表明,70%的运动伤,恰恰是因为运动少而造成的。换言之,要减少受伤的根本办法,就是多练苦练认真练。于是,他们在体能训练中不再把“人不掉皮”作为标准,而是科学地总结出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和皮外伤等10种“常见伤”的康复法。既是“常见”,就不必大惊小怪,伤者康复治疗只须恢复到80%,便可重上训练场。同时还有这样的规定——脉搏跳到180以上,才算达到训练强度……对这些近乎严酷的标准,战士们颇为自豪地说:我们就是要把身体的每个部件,都当成战斗力的“零部件”来练,平时多块疤痕,战场多块奖章。

他们对战斗体能训练场的定义是:“准战场”。那么,只有用超过战场的强度、难度、变数,才能保证训练的实战化。

“兵兵兵,70斤”,这说的是一个士兵身上以市斤论装备的重量,也就是35千克。部队要拉练,头一关就是营门口的电子秤,战士们负重经过时要进行随机抽查。正在率队前进的一营营长孙翔正毫不客气地批评一个负重分量不足的战士:我们不是出门散步,而是奔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