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出了全党要重视学习的号召,他说:“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至于学习什么,他提出“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加强与从事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朱德与邓小平“学习什么”的思想不谋而合,他的学习兴趣虽然十分广泛,但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他最为重视:一是坚持终身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是结合从事军事工作的需要始终关注军事理论学习。
朱德早年即通过阅读《新青年》等进步报刊,接触了共产主义新思潮。到德国留学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上,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唯物史观》、《共产主义ABC》等著作,逐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1925年朱德根据中共旅莫支部的安排,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此间他系统学习了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回国后,朱德始终坚持对马列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他不知读了多少遍,在1967年前后,他还认真通读了中央规定的高级干部必读的32本马列著作,其中大部分篇目都读了两遍,并且写了许多读书笔记。
朱德是闻名中外的军事家,军事理论是他学习的重点内容。早年他就喜欢研读《孙子兵法》等著名兵书,同时他还从《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包含许多典型战例的史书中汲取军事知识。他在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曾回忆说:“学习运用游击战和多变的战法,我在中国 1000多年前写过的古典名著《三国志》里曾找到过最好的教材”。在德国留学期间,朱德潜心研究了西方军事历史。为进一步提高军事理论水平,1925年3月7日朱德致函在苏联的季子(李季)、莘农(陈启修),要他们帮助联系到苏联学习,他在信中说自己到莫斯科的目的是学军事,“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在苏联学习期间,朱德系统学习了军事学,并注意研究苏联在内战时期的战略战术。经对中外军事理论的长期学习,朱德形成了融贯中西的军事思想,也成长为一代名将。
朱德的读书生活
朱老总的一生可谓戎马倥偬,为党和军队建设费尽心血。然而,不论早年求学时期,还是到了耄耋之年,他都非常重视读书生活。如今,南充二中(早年朱德求学的顺庆府新学堂)还留有“朱德读书室”。那么朱老总有什么样的读书生活呢?
读经典书,汲取历史智慧。朱德自幼就聪颖睿智,在私塾中又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在先生的指导下,他先后学了《四书》、《五经》、《通鉴》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从此,他一生在书海涉猎,特别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在泸州期间,朱德有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家人还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房,并精心为他选购了《诗经》、《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孙子》等大量古典书籍,其中有许多还是珍贵的清刻朱德的读书生活张东明本典籍。后来其中的一些书由泸州市图书馆收藏(大致有1500多册),上面还保留着朱德读书时的许多批语。1939年,他在同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谈时说:“从《三国志》中,我得到了很多打仗的好经验。”
比如,从朱德读过的《三国志》的眉批中,就反映出他当时就有积蓄力量、屯兵屯田、进行休整、以图发展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他在读《三国志·魏本 ·武帝纪》中“(曹操)置扬州郡长吏,开芍陂(今安徽寿南县)屯田”这一句时,眉批“留薪办法”。认为当年曹操大规模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是个好办法。又如,读至“(初平四年)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 这句时,眉批:“乱世有大志无力者,均远避,养力以待,后多成功。”对于孙权、孙策兄弟这种积蓄力量,以图发展的作法,朱德给予肯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的近臣范蠡功成名就之后,却弃官而去。他在上面批到:“范蠡,千古奇人也,能弃功名富贵,而功名富贵常随也。世之急急名利者反以杀身,而不知效范蠡为人也。”
读进步书,把握社会潮流。俄国十月革命特别是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虽然远在泸州,但是朱德敏锐地感触到这股社会主义思潮的力量。他让家人搜寻了一些关于俄国十月革命思想及民族平等的宣言等题材的书籍和小册子,还订阅了《新青年》、《新潮》等杂志,阅读了赫胥黎《天演论》、卢梭《民约论》等书刊,并经常就世界上流行的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新思潮进行讨论,尤其赞赏苏联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办法。随后,他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 ABC》、《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著作。还阅读《向导》周报、《英特纳雄耐尔》、《国际通讯》杂志以及其他介绍国内外革命情况的书刊。可以说,正是这些革命书刊让朱德找到了中国未来的方向,也奠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1976年5月,年近90的朱德读了中央党校顾问成仿吾赠送的由自己译的《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他决定去看望成仿吾。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您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还是把他接来谈谈吧。”朱德说:“为什么要让人家来就我呢?他的年纪和我差不多,还是我去看他吧!”5月21日,朱德亲自到中央党校看望成仿吾,对他的工作表示感谢和鼓励。我们从中也能看到朱德对《共产党宣言》的深厚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读实用书,践行“急用先学”。早年在德国期间,朱德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上的障碍,当时已经36 岁,要重新学一门外语,并非易事。朱德的学习方式很独特,他不是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死啃书本,而是买了一张柏林市区图,先用中文标明每一条街道的名称,每天都带上它出去走一走。几个月里,他几乎走遍了柏林的每一个角落。沿途遇到博物馆、学校、画廊、啤酒店,或是允许他进去的工厂,他都要去浏览一番。他参观教堂、游览公园、访问议会和普通人家,还去听音乐会、看歌剧。“硬是走路,学德文也学得很快,认识街道也快。”他说,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几个月后,我的德文程度就可以买东西、旅行、出街坐车了。这样一来,就比较舒服了。”
新中国成立后,虽年事已高且国事繁忙,朱德依然很重视读书,特别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有用之书。针对“三大改造”过程中过粗过急等问题,1955年 10月,他专门致函陈云,建议财经干部学习经济理论书籍,并特别强调联系实际加以对照借鉴,以解决我国过渡时期的某些经济政策问题。毕竟,读书再多,倘若脱离实践,只能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