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宏伟蓝图迈向美好现实——透过“春运里的中国”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佟欣雨 于心月 责任编辑:益西拉姆
2024-02-01 07:47:41

开栏的话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习主席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时强调。

从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从国货潮牌、国产新手机,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从假日旅游、电影市场,到“村超”“村晚”、低碳生活……宏伟画卷徐徐铺展,圆梦道路愈走愈宽。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更加气象万千、前景光明。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自今日起,本版开设“读懂‘最大的政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专栏,关注各地区各部门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见证中国号巨轮平稳驶向更加辽阔的水域。

从宏伟蓝图迈向美好现实

——透过“春运里的中国”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于心月

1月10日,杭州西站至广州东站直达高铁首发。图为旅客与铁路工作人员在首发高铁列车上合影。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返乡路,涌动着中国人对团圆的温暖期盼,跃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1月26日起,2024年春运拉开大幕。这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第一个常态化春运,40天内预计90亿人次出行,创历史新高。

春运,向来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扇窗口。90亿人次背后,是出行需求的强力释放,展现着消费信心、经济活力,折射着一个生机勃勃、活力奔涌的中国。让我们透过“春运里的中国”,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新开通高铁线路迎来首个春运

“流动中国”一路生花

1月26日,2024年春运首日。15时38分,G2024次列车驶离甘肃兰州西站,向河南郑州飞驰而去。

“2024年乘坐G2024次列车回家,希望这一年都像坐高铁,高速前进、一路生花。”车厢内的许愿墙上,在兰州工作的郑州籍旅客刘涛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

据综合研判,今年春运期间铁路、民航客运量有望创历史新高。人潮涌动的背后,是久违的年味,是流动中国迸发的勃勃生机。

“流动中国”活力四射,为高质量发展积蓄磅礴动能。徐徐展开的“八纵八横”高铁网已建成4.5万公里,正在改变亿万群众的春运旅途。2023年,我国铁路累计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批“超级工程”顺利竣工。

2023年12月新开通的济郑高铁(济南至郑州),让山东、河南两省省会实现高铁直连直通;杭昌高铁黄山至南昌段迎来开通“满月”,形成串联西湖、黄山、鄱阳湖等众多风景名胜地的黄金旅游线;成昆高铁开通快运专列,来自云南的鲜花、茶叶、松茸等特产,实现跨省快递“次日达”……搭乘飞驰的“复兴号”,有形的人流、物流,无形的资金流、信息流高速运转,释放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地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建设,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显著提高。聚焦补短板、激发民间投资的重大项目加速落地,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份份产业链图谱清楚标注着陕西省今年重点投资的产业,目前的短板是什么,需要如何突破。今年,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超过600个,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三分之一。

江苏省450个重大项目开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成为关键词。今年,江苏创新建立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入库项目达200个。几乎每月,全省13个地市的相关负责人聚集在一起召开调度会,保障民间投资的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有效投资牵引中的主力军作用。

有潜能的消费、有效益的投资,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脚步坚定向前。

“复兴号”家族增添新成员

“创新中国”步履坚实

全部4架国产大飞机C919首度服务春运,“复兴号”家族新成员——新型复兴号动力集中型动车组首迎春运……游子返乡路,沿途总有科技相伴。

京张高铁部分沿线车站推出客运智能服务机器人,不仅可以提供站内导航、查询列车到发时间等服务,还可以帮助旅客搬运大件行李。

客运智能服务机器人设置有封闭储物箱,可以为旅客运送最重约100公斤的行李。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来到机器人面前,可以将行李放在它的储物箱内,扫描二维码或进行人脸识别,机器人就会在站内跟随旅客行走。旅客还可让机器人“带路”,前往指定检票口检票乘车。

在旅客看不见的地方,机器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动车组结构复杂,仅一节车厢底部就有3000余颗螺栓需要检查。动车组智能检修机器人的手臂能够360度灵活旋转,在狭窄车底对齿轮箱、牵引电机、车轴等关键部件进行全景扫描和智能分析,8节车厢的动车组总体检修时间从2.5小时缩短至45分钟。

自1月10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起,中国中车研制的CR200J1-C和CR200J3-C型新型复兴号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开始在全国更多地区开行。新型复兴号集中型动车组车体色彩由“中国红”“中国白”“长城灰”“国槐绿”4种主色调构成,交错涂装更加鲜亮。

复兴号集中型动车组,不仅是铁路车辆更新换代的里程碑,更是展示我国制造业水平的重要窗口。

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只需4.8分钟,陕西省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线就能完成一辆重型卡车的装配。

“诀窍”是什么?智能化。

这条生产线采用全新工艺模式,自动化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这家现代化工厂里,工业机器人成为生产线上的主角,让生产更加高效。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柱产业“发新芽”,支撑各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提档升级。省级两会接连召开,不少代表委员围绕自主创新建言献策:“将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流动博物馆”走进高铁站

“文明中国”推陈出新

春运期间,陕西省宝鸡站候车大厅里,出现一道独特风景。

在陕西宝鸡站候车大厅,“探寻‘中国’源头,传承中华文化”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陈列柜内,何尊、逨盘、方鼎等青铜器样品,展示着中国独有的青铜文化,吸引大批旅客打卡拍照。

同样打造“流动博物馆”的,还有位于广东省的广州白云站。广州铁路博物馆在此展出57件铁路珍贵藏品,包括新中国铁路建设成就纪念章、铁路通车纪念票、“新世纪金龙号”机车纪念章等。整齐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的展品,吸引旅客纷纷驻足观看,博物馆专职讲解员陈思佳在一旁细致讲解。

首都机场航站楼内,火红的灯笼、“新春游园会”主题景观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氛围;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鱼灯,登上杭昌高铁黄昌段列车;川青铁路列车上,“格桑花”班组用汉藏双语送上出行祝福……“流动的中国”更具人文气息。

春运,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密不可分。当交通工具的迭代升级让旅途由难变易,车站、机场等不再只是承载客流的中转站,也成为彰显地域文化韵味的传播站。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阳光洒在木扶梯上,老式留声机流淌出音乐,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味……在北京市西城区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一场“历史文化下午茶”活动氛围正浓,69岁的市民张玉敏与街坊们聊着过往。

“泰安里有上百年历史了,是老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建筑。”张玉敏说,“10多年前,有几十户居民住在这儿,房子破旧,墙砖脱落,生活环境可不怎么样。”

2020年,西城区公布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采用“揭榜挂帅”机制,为包括泰安里在内的7处腾退文物建筑找“管家”。在专业企业的运营下,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已成为一个集社交、创意、阅读、美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艺术空间。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东方蜀派古琴……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归途中的中华韵味,流动中的文化自信,传承着“文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