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6月11日电(记者王珏玢)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在2020年的探火窗口期中,阿联酋、中国、美国都各自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高潮。为什么火星研究经久不衰?火星生命可能存在吗?火星与地球有何异同?……你所关心的这些,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专家一一解答。
紫金山天文台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副研究员蒋云介绍,火星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对“姊妹行星”。此次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的火星乌托邦平原,可能存在过古海洋,也被认为是探索地外生命的绝佳地点。“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是全人类共同的疑问,也是科学界一直孜孜不倦探索火星的最重要原因。现在,我们的探火研究正不断逼近这一答案,解开这个谜团,有可能成为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科学发现之一。”
选择火星研究地外生命,主要是因为在太阳系中,地球与火星是唯二处于“宜居带”的行星。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存在一定距离范围,让水这种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如果一颗行星恰好处在这一范围,那么它就被认为有更大机会拥有生命。据估测,太阳系宜居带的范围在距离太阳0.87至1.67个天文单位之间。除了地球以外,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52个天文单位,也处在宜居带范围内。
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火星与地球是名副其实的“同胞姊妹”。它们均形成于约45亿年前,两者最初都具备孕育生命的适宜条件。已有研究表明,在大约38亿年前,火星具有密度较高的大气层、更温暖的气候和由液态水组成的大片海洋。但是由于引力小、磁场弱,火星失去了绝大部分水和大气,变得干燥、寒冷,表面也逐渐变成一片贫瘠的红色荒漠。而具有适中引力和磁场的地球,则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关于火星环境和生命的探索,不仅关乎对生命起源的追问,更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未来。随着探火研究的持续,有一天人类或将建立起火星基地,甚至将火星改造成人类的第二个栖息地。”蒋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