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瞭望》刊发文章:“长江之肾”遭遇“结石”之痛

来源:新华社 作者:苏晓洲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0-11-28 10:30:34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即将于11月30日出版的2020年第48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记者苏晓洲、周楠采写的文章《“长江之肾”遭遇“结石”之痛》。摘要如下:

范仲淹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长江之肾”洞庭湖,正被日积月累淤积得不堪重负。“洲滩化”“碎片化”愈演愈烈的“长江之肾”,生态、调蓄、抗洪、航运等功能不断弱化。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实施大规模疏浚并辅助建设工程性措施,恢复洞庭湖“肾功能”。

今年夏天高洪水位期间,记者乘坐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艘小型交通艇前往大湖深处采访。船行湖面,四顾水天茫茫。但驾驶员紧握方向盘小心驾驶,不敢在宽广的湖面上“飙船”。

熟悉这一带水情的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告诉记者,汛期湖面看似“浩瀚汪洋”,实际上很多地方“水只有脚背深”。跑船稍有不慎,很容易发生与水下障碍物相撞、搁浅等事故。

今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洞庭湖长时间维持高洪水位。湖区多地干部反映,近年抗洪由过去的“短时突击战”变成了“持久战”“阵地战”“拉锯战”。地方财政负担重,对湖区群众生产生活也造成影响。专家认为,同流量高水位、小流量高水位、中高水位维持时间拉长等现象,显示洞庭湖水系蓄水、过水能力下降。

湖区多地水利专家告诉记者,长年泥沙淤积等因素,使洞庭湖面积从19世纪中叶的6000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2625平方公里。一位水利专家打开近年绘制的1:300000《洞庭湖水利工程图》,记者惊讶地看到,这张差不多有半人高的地图上,东洞庭湖只有巴掌大,而西洞庭湖差不多只有几个指甲盖大小。其余的“洞庭湖区”,实际上是水网纵横的陆地。图中还有很多深入有限湖泊腹地的白色区域,是近年发育而成的洲滩,除了洪水来时会成“沧海”,其余大多数时候都是“桑田”……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主任沈新平介绍说,1956年至2019年洞庭湖区淤积泥沙52.15亿吨,其中三峡工程建成前年均淤积量为1.14亿吨。受此影响,长江入洞庭湖的“四口”年均流量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332亿立方米减少到如今的479亿立方米,汛期洪峰流量分洪比由40%降低为25%左右。1949年洞庭湖容积有293亿立方米,如今只有167亿立方米。对比之下,云南省抚仙湖面积只有洞庭湖的十分之一,容积却有约200亿立方米。

记者从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了解到,江湖关系变化和泥沙淤积,导致枯水期长江水进不来、洞庭湖水蓄不住,河湖水位降低,季节性干旱、断流式缺水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四口”水系地区,河道断流严重,旱季大量耕地、人口的灌溉和饮用水受到影响。淤积严重的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水呆、水脏、水臭”现象,水产经济、航运也都受到负面影响。

洞庭湖区县市多位水利专家建议,在洞庭湖区开展大规模河湖疏浚,从根本上改善洞庭湖水环境。他们建议,疏浚“四口”口门和洪道,实施“引江济湖”。同时,在洞庭湖水系一些关键节点建闸控制,修建河河相连、河湖(库)相连以及湖湖(库)相连等连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