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吴贤礼回忆抗美援朝往事——
“这是我一生的荣光”
■王登超 李伯松
前不久,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军地开展走访慰问老兵活动。我们拜访了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吴贤礼。
得知我们要去看望,吴贤礼特意换上一身老式军装,在胸前佩戴好两枚纪念章。“这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是我当年在战场上获得的,保存了70多年。另一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是2020年颁发的。”老人向我们介绍纪念章的由来,语气中流露出自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人才会有这两枚奖章,别人没有。”
1952年9月,16岁的吴贤礼从湖南家乡报名参军。因读过6年书,字写得漂亮,人又机灵,他成为一名通信兵。经过短暂培训,吴贤礼随部队北上,从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跨过鸭绿江,补充到志愿军第12军35师参加作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说起当年往事,吴贤礼情不自禁哼唱起来,边唱边用手在座椅扶手上打着节拍。“部队过江时,营长让我们停下来,喝几口江水。因为这一去,生死未卜啊!”吴贤礼回忆,短暂的停留中,他的脑海浮现出无数的想法,“前一秒想到‘可能我没办法活着回来了’,后一秒又鼓励自己‘保家卫国,我不怕’。”
接下来的行军路险象环生。吴贤礼记得,部队靠近一座铁桥时,敌人的飞机在那里已轰炸许久,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营长命令大家趴下隐蔽,我们的背包起到一点掩护作用。轰炸过后,背包‘千疮百孔’。兄弟部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还没来得及隐蔽,炮弹就炸过去,好多战友就这样牺牲了。”老人缓慢讲述着,讲到牺牲的战友,声音有些颤抖。
吴贤礼随部队入朝不久,上甘岭战役打响。敌我双方在五圣山僵持不下,吴贤礼随部队驻守在附近一个小村庄,接应一线兄弟部队。一天夜晚,吴贤礼与两名战友外出送信,途中遭遇敌人袭击。两名战友躲闪不及,当场中弹牺牲。吴贤礼匍匐在地上,没有被子弹击中。
“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到处是爆炸声,脚板边的泥巴黏糊糊的,是战友流的血……”回忆战场的惨烈,吴贤礼红了眼眶,“枪声渐渐停止,我爬起来一个人继续上路,坚决把任务完成。”
上甘岭战役中,靠着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英勇无畏的战斗作风,吴贤礼所在部队顺利切断敌人的进攻路线,有力接应兄弟部队,击退敌人一次次进攻。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吴贤礼又随部队转战多地。
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到祖国后,吴贤礼因听力受损,于1958年告别部队复员回乡,此后务农几十年。
回忆漫长又凝重,吴贤礼摘下老花镜,揩了揩眼角:“当年我们都是年轻的小伙子,大的不过二十四五岁,好多战友永远留在战场,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坚定地认为,有战斗就会有离别、有牺牲,战士上了战场就是要勇敢冲锋,赢得胜利。
“我曾经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这是我一生的荣光。”吴贤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