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村委会主任、退役军人多杰平措——
守护高原家乡的门巴老兵
■郑亚杰 张铁源 郝晓阳
3月的一天,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村委会主任、民兵队长多杰平措应邀来到背崩乡小学,给孩子们上一堂边防常识课,分享他在巡逻路上的见闻。
格林村,是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一个边境村。边境线上山高、林密、谷深,多杰平措在巡逻路上已经跋涉了14年。
来到校园,身穿迷彩服、胸佩党员徽章的多杰平措,面带微笑走上讲台。无论是护边巡逻,还是组织村民开展农业生产,多杰平措经常是这身装束。
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间的墨脱,素有“秘境”之称,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20岁那年,怀着对绿色军营的渴望,多杰平措第一次走出这片“秘境”,参军入伍。两年后,服役期满的多杰平措回到墨脱守护家乡……
“当兵的日子让人难忘,这些年我常常梦回老连队”
山的那边是什么?
年少时,多杰平措常常爬到格林村外的达帕山上,遥望远方。在他的视线能够抵达的最远处,高耸的南迦巴瓦峰峰顶云遮雾掩,一座座雪山如盛开的莲花环绕四周。
那时,墨脱还没有通公路,也没有邮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驻地位于格林村附近的西藏军区某边防连官兵的往来书信,依靠一位“青鸟”信使的传递。
“青鸟”信使名叫普珠,原本不是格林村人。2001年,20岁的普珠应征入伍,从家乡日喀则来到墨脱。两年的军旅生涯,让从小失去父亲的普珠深深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和战友们结下兄弟般的情谊。
退役后,普珠把家安在了格林村。考虑到战友们寄信不便,普珠主动提出担任连队的义务信使,靠着人背马驮,一次次把承载连队官兵思念的信件带出大山,再把官兵亲友从远方寄来的牵挂带回来。从格林村到位于林芝的邮局,一来一去,要走上好几天。
担任信使之余,普珠加入村里的民兵队伍。每逢连队巡逻,普珠总是义务担任向导,与老连队的战友们一起守护祖国的边境线。边防连官兵常说,只要普珠在,大伙儿就放心。
多杰平措一直把普珠视作偶像。普珠对部队和战友的感情,让多杰平措这位门巴族少年深受感染。普珠所讲述的那些大山外的故事,也让多杰平措着迷。
2008年,“一直想到山外看一看”的多杰平措如愿穿上军装,第一次离开墨脱,前往驻滇某部服役。两年的军旅生涯,让多杰平措与战友们结下深厚感情,对部队产生深深的眷恋。退役时卸下领花、肩章的那一刻,多杰平措终于明白,“从山外来到格林村”的普珠,为什么当年退役时舍不得老部队,最终选择留下来。
“当兵的日子让人难忘,这些年我常常梦回老连队……”多杰平措对笔者感慨。
“巡逻路不好走,我们每个人都是咬牙坚持”
多杰平措在巡逻途中。
退役后的多杰平措没有留在云南,而是回到了格林村。
军旅生涯的淬炼,让多杰平措对巡逻护边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边境是国家的门户,守好边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怀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退役不久,多杰平措加入村里的民兵队伍,与边防官兵一同踏上巡逻路。
边境线上遍布原始森林,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雨季巡逻最艰难,暴雨说下就下,就像天河决了堤……”多杰平措一边说一边比划,“豆大的雨点砸在身上生疼,原本能走的路,很快就被雨水冲得泥泞不堪。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劲。”
更难对付的是山林中的蚂蟥。当地的蚂蟥个头不大,却异常“凶悍”。巡逻时,尽管边防官兵和民兵队员已经尽可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蚂蟥依然能找到“缝隙”,吸食血液。“雨季蚂蟥太多了,只要我们站在原地不动,不超过5分钟,准会有蚂蟥爬到身上。”多杰平措告诉笔者,蚂蟥的吸盘有麻醉作用,刚附着到人身体上时往往没有感觉,等发现时,吸饱血的蚂蟥可能已变得有手指那么粗……
多杰平措的描述,让笔者心中一惊。多杰平措却说:“一代代巡逻护边的官兵和民兵,都是这么过来的。刚开始巡逻时难免有点害怕,走得多了,知道该怎么应对,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2016年,多杰平措成为格林村民兵队长。村里的民兵体能素质参差不齐,新入队民兵巡逻经验也不够丰富。“守护边境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多杰平措深知,体能训练贵在经常,格林村的山路上,经常能看到他带领大家跑步的身影。增加巡逻经验最重要的是实践历练,每次有新民兵参加巡逻,多杰平措既对他们严格要求,又总是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排除风险。
一次巡逻,由于计划线路较远,又赶上下大雨,大家连续多日在林中跋涉,夜晚就睡在睡袋里,体力消耗极大。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掉队。“我们互相搀扶着,有人摔倒了,身边的人立刻伸手将他扶起来。有人走不动了,大家就轮流搀着他走。巡逻路不好走,我们每个人都是咬牙坚持。”多杰平措说。
多杰平措发给笔者的一段视频上,展示着他们巡逻时,在沿途的石头、树干上用油漆喷字的画面。一个个鲜红的“中国”字样,在绿色的森林中格外醒目。
“这就是让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多杰平措说,那天,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巡逻点位,看到此前留在那里的“中国”字样时,浑身的疲惫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难以言表的自豪。
多杰平措在茶园中查看茶树长势。
“发展好我们的村子,守护好我们的家”
2013年,由波密至墨脱的波墨公路通车。作为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风景如画的墨脱,有了独具风情的旅游路和共享发展的幸福路。
然而,那时的格林村,依然像躲在“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村民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房前屋后是各家拴的牛马、堆的木柴,猪圈鸡舍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村里要改变,从拿起铁锹清理垃圾开始。”在村民大会上,多杰平措倡议。此后几个月里,他带头扛起铁锹扫把,与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一起,对村里的陈年垃圾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当越来越多的格桑花绽放在整治后的村道旁,更多的村民相信:改变,真的可以从清理一锹垃圾开始。
2017年,凭借几年来为村里的辛勤付出,多杰平措当选为格林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格林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发展传统种植业受限。那段时间,多杰平措成天琢磨如何为村里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项目。恰逢县政府引进茶叶种植技术,一番考察下来,多杰平措向村两委提出发展茶叶种植产业的建议。
争取项目资金,引进优质品种,邀请专家教授种植技术……一年年精心管护下来,如今茶产业已成为格林村的支柱产业。大家给村里的茶园起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缥缈茶园”。
站在“缥缈茶园”的高处望去,眼前是云雾缭绕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上千米的海拔高差让这里常常出现云海奇观。一个同样美好的想法在多杰平措和格林村其他村干部心中酝酿:“发展生态旅游,让村里的人气旺起来。”
多杰平措(左)向游客介绍格林村特产。
多杰平措向游客讲解格林村历史。
在村两委积极推动下,6户村民率先将自家闲置的房屋改造成民宿。走进屋内,地上铺着色彩鲜艳的藏毯,温暖而厚实;墙上挂着精美的唐卡,像在诉说古老的故事……美丽的风景,别样的居住体验,吸引不少游客前来。
如今,格林村的“缥缈茶园”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回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与多杰平措一起,为村里的发展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打造汽车帐篷营地,修建森林度假木屋,建设茶园观景栈道……
“发展好我们的村子,守护好我们的家。”这是老兵多杰平措的心愿,亦是格林村村民共同的心愿。
制图: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