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的无悔青春
■韩欣妍 李师琪 杨 晶
公园里,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遇了。其中一位老人激动地上前抓起另一位老人的手,不敢相信地说:“彭家英啊?啊呀,你是彭家英啊!”她转头高兴地对身旁人说:“她是我们的班长!”被叫作班长的彭家英老人,用大拇指自豪地指向自己说:“我是班长!”两位老兵激动相拥,眼睛里绽出泪花。
……
这是去年10月一条悄然走红网络的短视频中的一幕。
第十八军进藏老兵闫家琪在公园散步时,意外和老班长彭家英相遇。时隔74年后相见,她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互相敬礼。循着线索,我们来到成都第十四离职干部休养所,采访了包括彭家英在内的5位平均年龄96岁的“老西藏”;又几经辗转,见到了95岁高龄的闫家琪。
一
据彭家英的女儿李林阳介绍,近年来彭家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记忆经常出现混乱,但是一提起进藏往事,她的眼神立即就闪烁出不一样的光彩。交谈中,我们得知李林阳在西藏林芝出生,“林阳”取自“林芝的阳光”。这个名字蕴含着一名战士、一位母亲刻骨铭心的爱与记忆。
1950年3月,第十八军踏上进军西藏的征程。在进藏大军中,彭家英、闫家琪等文工队女兵们,同样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进军西藏的路上,她们要翻越的第一座山就是二郎山。“二郎山没有路,我们创造了一条路……”提起二郎山,彭家英开始情不自禁地打着节拍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采访中,彭家英数次唱起《歌唱二郎山》,每每唱起这首歌,当年的飒爽英姿重现。书架上放着彭家英年轻时的照片,上面那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逐渐与眼前的人重叠,那神采飞扬的样子,仿佛回到当年。
翻过二郎山,就是甘孜。为解决空投物资问题,彭家英带领一个女兵班投入甘孜机场建设。比起拿牛皮筐装土、用手镐和铁锹挖地,彭家英印象深刻的是她们住的窑洞。“那个地方怪得很,白天下雨,夜里才是晴天。窑洞上面盖着土渣和树皮,一层一层的,下雨会变得更重。”风雨无情,一天夜里,窑洞被蓄积的雨水压塌了,彭家英的4位战友永远留在了那里。
艰难困苦并没有阻止她们前进的脚步。面对寒冷刺骨的冰河,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要光脚蹚过去。班长彭家英经常能听到战友们的“悄悄话”:“嘘,不要跟班长说我来了例假……”每每提起那些战友,彭家英都忍不住感慨:“我这个班长好当得很呐,她们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
这群从不叫苦的女兵,年龄都在20岁左右,来自北京、成都、西安、郑州、南京等地。闫家琪是其中一员。
“我一见到她,好亲切啊!”提起彭家英,闫家琪情难自抑,眼里闪着泪光。74年的光阴模糊了记忆里的面容,却没有模糊彭家英教她如何打背包、怎样系绑腿、怎样当一名合格战士的回忆。
采访时,闫家琪拉着我们的手,细数老照片里蕴藏的故事。“翻第一座雪山时,我们喘不过气,嘴唇乌青,脸涨得通红。男同志都来抢着背我们的背包,但是没有一个背包被‘抢走’。我们知道,再苦再累,也不能停下。”
曾在林芝工作24年的闫家琪,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片桃花林。“我们的帐篷就搭在桃花树枝下,好浪漫啊。”闫家琪笑呵呵地说着。然而我们知道,那时条件十分艰苦,她在简陋的帐篷里一住就是8年。
二
“我是西藏人!”
这是路晨脱口而出的话。谈起跟随部队进军西藏的经历,这位97岁的老兵有太多的感慨:“当时修路,是修得真急,急到什么程度呢?爆破的炸药一炸响,战士们就往碎石堆里冲……”
“看到西藏人民受苦,不解放他们,没有良心!”路晨回忆说,进军西藏途中,他们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进寺庙、不动经幡,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金珠玛米”。
提及这个称呼,老兵牛文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金珠玛米亚古都(藏语,意为解放军好)!”这句藏语里蕴含着这位老兵大半生的骄傲。
进军西藏、建设西藏,第十八军官兵视驻地为故乡,把藏族同胞当亲人,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书写下“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豪迈篇章,锤炼形成了“老西藏精神”。在官兵的共同努力下,雪域高原的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条公路、第一个农场、第一所学校……众多的“第一”背后,镌刻着老兵们无悔的青春。
三
老兵们有着相似的爱好。闫秉章喜欢收藏纪念茶缸,“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茶缸上的8个大字几乎概括了他的一生。闫秉章在西藏工作38年,待到再见家乡姊妹时,已是垂垂老者。路晨喜欢珍藏老照片,那些泛黄的影像里记录着他的军旅生涯与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面前,他给自己“画像”:“97岁的老头,82年的老兵,81年的老党员,40年的‘老西藏’。”越说,语气越是自豪。
牛皮纸裹着锡纸,锡纸里包着纪念章。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刘广润的“宝箱”,映入眼帘的27枚纪念章里,有10枚与西藏和平解放有关。每张布满折痕的牛皮纸上,都工整地写着与纪念章有关的事件、时间和地点。纪念章熠熠生辉,从中我们看见了一位老兵的荣光。
他们用双脚踏出的,何止是通往世界屋脊的天路,他们筑起的更是一座让后世仰望的精神丰碑。那些难以言喻的困难和艰辛,如今在老兵们的讲述中变得云淡风轻。
“白天雨布盖在身上,冬天搭个‘人’字帐篷。帐篷就搭到桃花树下,好浪漫呦。”
“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我们八一农场的洋芋,特号帽子装不下!”
“别看我们那时候苦,都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
……
四
彭家英、闫家琪、路晨、牛文海、闫秉章、刘广润,这群平均年龄96岁的老兵大多已步履蹒跚。然而,他们关于西藏的记忆与情感,依旧鲜活、炽烈,说起进军西藏的经历,他们的眼神一个比一个明亮。进军西藏路上的点点滴滴、唱过的一首首豪迈歌曲,已融进他们的血肉、镌刻在他们的心中。
分别的时候,手挥了一遍又一遍,“快回去吧”不知道重复了多少回,他们依然蹒跚地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彭家英老人久久地握住我们的手不肯松。她动情地说:“我们马上要带着故事走了,再不讲就来不及了……”
瞬间,笔者的鼻尖酸涩,心绪久久难平,泛起的泪光模糊了老兵的身影。他们的年龄逐渐老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青春!
扫描二维码 观看更多相关采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