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抗美援朝纪念日来临前夕,通化军分区组织对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们进行走访慰问。慰问人员名单中,一个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人,引起了笔者关注。
“孙艳华阿姨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她15年间走访了东北抗联、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兵648名,并义务为他们印制手模、整理故事、发表书籍。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通化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介绍道:“如今,648名老兵已有70%相继去世,但他们的功勋荣誉、英雄故事、红色记忆却保留了下来,这些都得益于孙阿姨的艰苦付出……”
随着一言一语的描述,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为了抢救老兵们珍贵记忆,争分夺秒、勇毅前行在路上的动人画卷慢慢铺陈开来。
孙艳华,1951年出生,1971年入党。2001年,她因身患癌症而提前退休。为了锻炼因病症而麻木的手臂,也为留下一些自己的故事,她开始练习打字、学习写作。没想到在这样的锻炼方式下,她的病情日趋稳定,5年间她创作出一部50余万字作品《山里的燕子》。此书于2006年出版,她也因此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协会。
2007年,通化日报设置了老兵天地专栏,向孙艳华进行约稿。虽然行动不便,但她在爱人的帮助下坚持走访了20余位老兵。“最初只是抱着工作的态度去走访,但了解了那一个个振聋发聩的英雄故事后,内心唯有敬仰;而后是感动,每每听到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迹都让人潸然泪下;再后来是恐慌,有可能仅仅就是迟几天,有些老兵就不在了……”孙艳华说道:“随着走访的深入,他们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我总在想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期间,她撰写了70余篇老兵故事,并相继刊发。
2009年,孙艳华在创作一部以老兵为题材的作品时,结识了杨靖宇烈士陵园园长徐振明。徐老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后主动申请到杨靖宇将军陵园守陵。他退休后,安排儿子徐永军子承父业继续守陵。
在与徐振明老人的交流中,孙艳华被他父子两代人数十年默默守护英雄陵墓的事迹深深感动,对老兵这个群体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触。“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兵们渐渐老去,但不能让老兵带着这些故事离我们远去。把他们的红色故事记录下来、整理出来、传承下去,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徐老的一席话如同醍醐灌顶,孙艳华当即决定竭尽余生投身于寻访老兵、记录老兵、讲述老兵故事这份伟大的事业中去。
“健在的老兵,年龄最小的也90多岁了。许多人话都已经说不清,尤其是回忆起那血与火的岁月,情绪会特别激动,我们只能慢慢进行引导,把碎片化的记忆进行整理还原。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记忆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15年间,孙艳华跋涉30余万公里,走访了648名老兵,为他们录印手模,并编辑出版了《军旗的荣光》系列丛书,详细记录了老兵们的战斗经历。走访老兵的同时,她还注重收集东北抗联和抗美援朝时期的史料,整理出版了《军旗的骄傲》《军旗记忆》等10余本书籍,发表文章几十篇。
为进一步弘扬老兵红色精神,2012年起,孙艳华应邀担任通化老兵报告团团长,做红色报告171场;2016年她把采访到的发生在通化的英雄故事,捐献给通化市东昌区政府;2022年她又把采集到的老兵故事带到通化师范学院,帮助学院建起老兵纪念馆。
然而,寻访老兵的旅程,也是她与病魔进行艰苦斗争的历程。2017年,她的癌症复发,再次走上了手术台。家里的儿女都劝她在家静养,不要再出去走访了。“但我急啊,老兵们的年龄越来越大,随时都有可能离世,我这是在和时间赛跑啊!”孙艳华身体稍有好转后,就继续踏上旅程。
2021年3月,孙艳华在为国际友人宣讲杨靖宇将军故事时,突发脑出血陷入昏迷,经过半个月抢救才苏醒过来。但她依旧没有停下步伐。“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通化在世的每一个老兵走访完,把他们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那种不屈的战斗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坚实脊梁。”孙艳华坚定地说道。
通化军分区主任及孙艳华老人到通化市国防教育示范校新岭小学进行授课。
今年10月23日,通化军分区邀请孙艳华到通化市东昌区新岭小学,为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老兵们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一颗颗爱国的种子也在这些少年心中播撒。据悉,孙艳华老人多年来寻访老兵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军地各界广泛关注。她先后被评为“吉林好人标兵”“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撰文:李彬 孙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