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退役军人刘国贤十年来义务传播红色文化——
一路“播火” 一路前行
■胡宝玉
8月25日傍晚,位于豫南的某野外驻训点临时舞台上,河南省禹州市兵之梦战友艺术团带来的一场“铁血铸军魂,红心永向党”主题演出正在进行。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舞台上,十几位身穿统一军旅文化衫的老兵动情演唱,一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被演绎得荡气回肠,将演出推向高潮。
这个成立于2014年的艺术团,由河南省禹州市100余名退役军人组成。艺术团的发起人刘国贤,是一位伤残老兵。
59岁的刘国贤,爷爷曾参加过抗日大刀队,叔叔、姑父都当过兵。受家庭影响,1982年刘国贤参军入伍,服役期间多次受到嘉奖。
那次意外受伤的经历,刘国贤记忆犹新。那一天,刘国贤在进行双杠训练时不慎摔下来,伤到右腿。起初他并不在意,依然带伤坚持训练,直到疼得不能行走,才被送到医院治疗。“胫骨疲劳性骨折”,由于距离刘国贤受伤已有一段时间,医生发现伤口内部已经感染,初步判断要进行截肢手术。幸运的是,医生们经过会诊,通过自体骨移植的治疗方法,保住了刘国贤的右腿。“尽管医生尽了全力,还是留下肌肉萎缩、跛行不能负重的后遗症。被评定为五级伤残后,我调到卫生队当了卫生员。”刘国贤说。
1990年,刘国贤脱下军装,被安置到禹州市药品检验所(今禹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虽然右腿有残疾,刘国贤依然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次,刘国贤到当地一所小学检查相关工作时,注意到学校正组织学生开展唱红歌活动。与老师们交流,他了解到学生们对学唱红歌很有兴趣,但因为师资原因,相关活动的开展并不深入。
返程路上,刘国贤在心里琢磨:当年禹州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英雄故事数不胜数。自己在部队学会了吹口琴、弹吉他,身边也有不少战友懂声乐、会器乐,何不成立一个艺术团来传播红色文化?
联系志同道合的战友,共同策划组织……2014年7月,在一间临时借用的中学教室里,刘国贤和其他20余名热爱文艺的禹州籍退役军人聚在一起,成立兵之梦战友艺术团。刘国贤介绍,“兵之梦”是战友们共同商定的名字,大家都希望通过传播红色文化,画好军旅延长线,再续军旅梦。
艺术团成立后,老兵们满怀热情参加排练,希望早日登台演出。然而,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排练没有固定场地,节目编排缺少指导老师,还要自筹乐器、服装、道具……“我们是一支业余文化团体,大家都是义务演出。支撑大家坚持下去的,是对红色文化的热爱,是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刘国贤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艺术团成员的表演越来越成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和部队,开展义务演出,一次次叫响“唱军歌、爱军队、固长城”的口号。
为艺术团发展不遗余力的同时,刘国贤对待本职工作依然尽职尽责。2018年,禹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选派干部驻村,考虑到刘国贤的身体,没有将他纳入候选范围。刘国贤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找到领导,主动申请驻村。“磨破了嘴皮子”的刘国贤,终于被批准赴禹州市苌庄镇锁石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锁石沟村距市区40公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村民大多住在窑洞里,窑洞顶渗水一直是安全隐患。“把山村当成自己的家,把村民当成家人和朋友”的刘国贤,拖着右腿一瘸一拐跑遍锁石沟村家家户户,摸清渗水窑洞的数量。他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专项帮扶资金,帮助村民修补窑洞。
村民孙西申因病失聪,生活困难,一度悲观消沉。了解情况后,刘国贤不仅联系有关部门帮他申请低保、办理残疾人证,还协调社会爱心力量为他提供助听器,帮助他再次听到声音。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刘国贤和艺术团战友们商量,在艺术团里成立了拥军爱民服务队、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国防教育宣讲队等6个志愿服务小分队。除组织义务演出外,艺术团成员根据分工不同,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前不久,在禹州市梁北镇中心学校的一堂国防教育课上,刘国贤充满感情地给学生讲起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事,带领学生们共同举起右拳,喊出“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领誓的刘国贤声音洪亮,跟誓的学生们神情庄重。
“在传播红色文化的道路上,每当看到人们受教育、有触动、起变化,我就感到很充实、很幸福。”刘国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