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兵支书”刘其发:曾经梦想走出大山,回归山村收获梦想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明月 左庆莹 汤琳钰 责任编辑:杨红
2020-11-16 10:47:26

回到家乡小山村

——“兵支书”刘其发的扶贫故事

■解放军报记者 杨明月 特约记者 左庆莹 通讯员 汤琳钰

为了走出大山,山里的孩子很努力。重庆市武隆区黄莺村党支部书记刘其发记得,自己上初中时,乡里还没有公路。他每天6点钟起来,徒步2个小时,赶到乡里的中学。中午一般没饭吃,只能饿着肚子过一天,等晚上回到家里,天已完全黑透。

为了真正走出大山,1990年,高中毕业的刘其发参军入伍,成为驻广西某部的一名工程兵。军营打开了这个山里娃的视野,在那里的学习和成长,让他受益终身。

老村长袁远志至今记得30年前刘其发入伍的那一天,“当时我是民兵连长,我送他走的。”聊起他的继任者,袁远志赞不绝口,“他吃得苦,耐得劳,对群众好。”说这话时,老人坐在自家二层小楼的门口,面前就是崭新的鱼塘和蔬菜基地。如果没有刘其发的带动,这里恐怕还是一片荒地。

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刘其发回到家乡,当选为黄莺村党支部书记。经过3年攻坚,2019年底,黄莺村人均纯收入达15800余元,成功脱贫摘帽。

“一生中最特殊的生日礼物”

“家乡太穷了,我得回去……”2016年春节刚过,刘其发突然告诉共同打拼多年的合伙人黄冠雄,自己要回村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当时,黄冠雄大吃一惊。

刘其发的“转身”没有任何预兆。2009年,他和黄冠雄在重庆创办了一家工程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家也早就安在了重庆市区。

为什么要回老家当村官?图什么呢?黄冠雄当时并不理解。

对于刘其发而言,做出“逆行”的决定并不难。不论人在哪里,家乡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1993年,在部队表现优异的刘其发,退伍回到家乡,用退役金在乡里开办了一家砖厂。砖厂运营得并不顺利,刘其发于是去往湖北武汉打工。好不容易在武汉站稳脚跟,他又因思乡心切回到了重庆。

2016年春节,刘其发开车带着妻女回乡过年,村领导、村民们向他提出了请求:“带带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吧。”看着依然贫困的乡亲,刘其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一边发展企业,一边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2016年8月18日,刘其发当选黄莺村党支部书记,这天正好是他46岁生日。“如果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村支书便是我应该担起来的重任。”刘其发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特殊的生日礼物。

这份“生日礼物”远不像刘其发想象中那么“美好”。黄莺村面积23.36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山高坡陡,7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全村贫困人口超过20%。上任第二天,刘其发挨家挨户走访,看到全村7个组没有一条硬化路,许多贫困户住在危房里。走访回来,他一连几个晚上辗转难眠。

刘其发意识到,他原有的“兼顾公司,当个‘兼职’书记”的设想行不通。如果要干好这个村支书,必须全身心投入。“这可能和我当过兵分不开,既然我去干一件事,那么就一定要把它干好。”2016年年末,刘其发彻底脱离公司的业务,成为一名全职的“兵支书”。

“做第一个养螃蟹的人”

时间有了,刘其发每日在村里转悠,寻思发展什么产业才能让村里致富增收。黄莺村海拔高、土壤肥力低,种地收入微薄,能干点什么呢?刘其发直发愁。2017年春节,一次路过村里的河沟时,刘其发想起来,自己从小就抓野螃蟹,“我们这是山泉水,养大闸蟹肯定品质好”,他萌发了养殖螃蟹的念头。在这之前,黄莺村从来没有养殖螃蟹的历史。刘其发并不在意,“我的理念就是什么都要敢闯敢干,不怕失败。”经过一番调研,他决定,“做第一个养螃蟹的人”。

刘其发和村主任先带村民去附近的沧沟乡、凤来乡考察学习大闸蟹养殖方法。回村后,他们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组建村集体经济,以土地、劳动力和现金入股等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项目启动后,村民的积极性很高,纷纷签了土地入股协议,出工出力也很积极,很快就将一片荒置土地建成了1米多深的池塘。可等到需要资金采购蟹苗、防跳网等物资时,没有一个人交现金入股。怎么办?

“我以党性向大家担保,如果亏了,我个人退还大家本金。”刘其发在村民大会上郑重承诺,并用自己的存款垫付了前期资金。

“兵支书”都这样说了,村民们放下心来,在外务工的人员纷纷打电话回来表示要入股。3天时间,全村集资十多万元,39亩的大闸蟹养殖场很快搞起来了。

“他当过兵嘛,都这么担保了,我们相信他。”在一户农家乐后院,记者看到正在劈柴的村民邹福琴。2017年,还是贫困户的邹福琴卖掉养的牛,入股大闸蟹养殖场,去年年底,她拿到了750元本金和分红。现在得益于村里旅游业的发展,她每年打零工就有一两万元收入。

“我自己有车有房,我回村里不是为自己谋什么利益,就是来为大家服务的。”黄莺村的村民不止一次在村民大会上听到刘其发这样说,他们知道,他说的是心里话。

目前,黄莺村水产养殖基地运转良好,除了大闸蟹,还养殖了稻田泥鳅等十几个品种,并在城区开办了两家生态鱼庄,实现了产销一条龙。依托水产养殖项目,黄莺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不少村民从中受益。

“人生有一条路不能放弃,那就是扶贫之路”

“你看,这里是垂钓基地,那里是有机蔬菜观光带,那边是金秋梨采摘示范园……”

秋日,记者和刘其发站在黄莺村的一处观景亭俯瞰,一座郁郁葱葱的生态村庄映入眼帘。“这就是我这几年的成绩。”说这话时,刘其发的脸上充满了自豪。

黄莺村虽然地贫人穷,但有得天独厚的黄莺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刘其发刚一回村,就立下志向,要把黄莺村打造成一个5A级旅游景区,并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

凭着当过工程兵和开办工程公司的经验,刘其发首先决定,在黄莺大峡谷修建一处观景台。年近五十的他,不仅参与前期的设计规划,在施工队施工时还日夜扎在工地上;修建观景台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有的村民不同意,他就和村干部上门耐心做工作;资金没法立刻到位,他就自己拿钱先垫上……“观景台是黄莺村旅游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只有把游客引进来,才能把产品销出去,带动全村的整体发展。”刘其发说。

如今的黄莺村,公路四通八达,村舍院落干净整洁。记者采访时是工作日,仍能见到不少外地的游客。游客们来到黄莺村不仅可以游览自然风光,还可以钓鱼、捉螃蟹、采摘蔬果,体验农家生活。不少村民开办农家乐,成为一项不小的收入来源。刚刚脱贫的贫困户向代成就是其中之一。在政府资助下,他盖起了二层小楼,开起了农家乐。向代成告诉记者,今年刘书记协调了一万多只土鸡崽免费分给贫困户,他家分到了不少。“十一”期间,不少游客上门吃土鸡,全家5口人齐上阵才忙得过来。

去年,刘其发为黄莺村引进了投资不菲的康养项目。但他“不知足”,还计划举办越野赛车比赛,在大峡谷建一家悬崖宾馆……曾经梦想走出大山的刘其发回归山村,在这里尽情挥洒汗水、收获梦想。正如他的微信签名写的那样:“人生有一条路不能放弃,那就是扶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