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高山上绽放的“玫瑰”

—— 记陕西省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

文 | 苏 健 马文杰

她们,没有闭月羞花的容貌,脸上却绽放着自信坚毅;她们,没有时尚靓丽的服装,身上却坚守着保家卫国之责;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群众却誉她们为“女子管天兵”。她们就是陕西省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的姑娘们。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成立于1974年,是全国首支以女性成员为主组建的专业防雹队伍。她们坚守高山炮台50年,先后有1200多名女民兵扎根荒山、搏击雹魔,累计发射炮弹12万余发、火箭弹1000余枚,击溃冰雹2000余次,减少灾害损失约50.8亿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巾帼民兵的奋进之歌。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到红色场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履职—— 50年风雨坚守不言悔

陇县,地处陕甘宁3省交汇处,峻峭的陇山横穿县境,因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冷热强气流交汇点,自古多冰雹,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1973年,一场数十年不遇的冰雹袭击陇县,全县16万亩农田颗粒无收。面对严重雹灾,次年5月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成立,48名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姑娘攀上石岭、峰山等荒无人烟的高山之巅,开启了防雹抗雹艰苦而辉煌的历程。

“没有床,就躺在弹药箱上睡觉;没有柴火,就漫山遍野去捡;没有水喝,就去几乎垂直的山脚下挑……”谈起建连之初的故事,第一任连长王亚萍既心酸又自豪。

“常言道‘打雷下雨要回家’。别人下雨往家跑的时候,我们却在山上冲锋。”坚守炮台20年的高喜娥回忆:有一天,一片强劲的雹雨云团自西北方向翻涌着扑向陇州大地,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让女民兵们瞬间提起十二分精神。我们穿上雨衣,戴上钢盔,准备“战斗”。很快,作业时间申请得到批复,12个炮点的班长带领队员在暴雨中备弹、装弹、瞄准、发射,连续作业8小时饭都没顾上吃。最终,在全连民兵的努力下,2000余发炮弹精准射向厚重的云团,使无数冰雹化为一场酣畅大雨。

深夜零时走下高炮阵地时,只有18岁的装弹手闫小莉双手布满血泡,当问到她怕不怕时,她回答:“紧张!但是不怕。穿上这身戎装就是随时准备参加战斗的战士。只要作业效果好,庄稼少受灾害就高兴。”

据事后统计,那天,六盘山至关山一带大量农田作物被毁,地处灾区中央的陇县却灾情最轻、受灾面积最小。察看灾情的宝鸡市委领导说,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就是“冰雹克星”。

“这里的老百姓,只要听到炮响,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县人武部领导告诉笔者,去年她们还打了一场硬仗。那天清晨,雷达监测到陇县有强对流天气,局部有冰雹,防雹形势严峻。民兵连快速判断、快速报告、快速战备、快速应对,连续射击4个多小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2个过程共72次,发射防雹弹233枚,最大限度消除了冰雹灾害影响。“这些女娃真了不起!”提起山上的民兵连,山下的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们是守护家乡安宁的“高山玫瑰”。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组织民兵进行消雨作业。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组织民兵进行高炮操作训练。

尚武—— 50年拼搏进取不松劲

“调整方向、增大射角,捕捉目标!”去年国庆节前夕,笔者驱车来到石岭炮点,循着清脆的口令声,看到女民兵正在进行操炮训练。随着班长卢丽丽下达指令,姑娘们迅速就位、转动方向机、拆除限制器、打平炮身管……

“像这样的操练,12个炮点几乎每天都会进行。”民兵连连长赵婷告诉笔者,她们民兵连的姑娘们人人都具备高炮操作的业务技能,她个人在去年省军区组织的群众性练兵比武中还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荣誉背后,是鲜为人知的付出和汗水。这些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民兵们只要穿上训练服、迈进训练场,就把家里的事、个人的事抛向脑后。赵婷介绍,每年4月,防雹连的姑娘们都要组织起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全封闭式强化训练。为了提高作业本领,姑娘们练体能、学操炮、识气象、背理论,在太阳底下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经常练得汗流浃背。

20岁的杨宁身高1.60米,体重只有48公斤。参加集训时,陇县人武部的参谋人员觉得她身体瘦弱有意安排其担任对体力要求不高的一炮手,谁知杨宁却“不领情”。一箱炮弹搬不动,她从搬半箱开始练;晚上,她用背包带绑6块砖头当炮弹箱搬……集训结束后,杨宁扛着一箱重达38公斤的炮弹,一口气在10多米搬运距离间跑了3个来回。

女民兵们大都二三十岁,正是爱美的年龄。然而,训练却让她们纤细的胳膊长出肌肉,烈日也把“白玫瑰”晒成了“黑玫瑰”。任务来临时,姑娘们迎着狂风,短短几分钟作业时间,将几十发甚至上百发炮弹打向云层。一场战斗下来,机油夹杂着泥土与火药残渣将她们的脸“涂”得黢黑,姑娘们却笑得很甜。

“民兵也是兵,平时担负防雹增雨任务,战时就要担负反空袭任务。”该县人武部领导介绍,民兵连始终紧盯战斗力抓建设、谋发展,围绕防雹和防空袭练技能、练战法、练作风,女民兵的军事素质和防空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传承—— 50年代代接续不断茬

清晨,笔者驱车来到白杨林炮点,远远望去烟雨笼罩下的山顶,高炮若隐若现,宛如坚守岗位的哨兵。学习园地前,刚入队的女民兵马芳霞带头唱起连歌。

听说笔者此行的目的后,姑娘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杨转娥是陇县第一批防雹队员,在山上一待就是5年,后来因身体原因退出民兵队伍后,两个女儿李晓娟、李晓红先后来到炮点接班防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花木兰”的信仰与担当。

高喜娥是白杨林炮点的民兵班长,她于2001年加入女子防雹连,目前是连里年龄最大、入队时间最长的一名老兵。在她的影响下,亲侄女高莉也通过考核成为了女子防雹连的一员。“从小听姑姑讲防雹连的故事,既新奇又向往,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可以像姑姑一样保护乡亲们的庄稼地,现在终于圆了自己的梦!”高莉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一茬又一茬的女民兵们新老更替,但防雹抗灾、造福家乡的使命和责任却代代相传,母女两代三个兵的杨转娥家庭,一心防雹推迟婚期的王华,姐妹同守一门炮的王永霞、王陇英……

返程的路上,一个个问号在笔者脑海中挥之不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们在关山之巅坚守鏖战近半个世纪?

民兵郭喜翠说:“民兵连培养了我,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民兵王亚丽说:“我外公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觉得当民兵和他一样光荣。”民兵唐风艳说:“我们家有4个人是民兵连的老兵,我是听着她们的故事长大的”……

岁月无声,传承有痕。走进连队荣誉室,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一部防雹史,就是一部陇州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史。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静静地讲述着50年的荣光——该民兵连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