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西部边陲踏歌行

——探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

文 | 王文生 本刊特约记者 贾广宇

隆冬,巴尔鲁克山雪花纷飞,塔斯提河畔吹来刺骨的寒风。

晨光熹微,伴着响亮的哨音,孙龙珍民兵班的女民兵迅速集合完毕。“升国旗、奏国歌,敬礼!”风雪中,班长温童瑶下达口令,女民兵们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庄严地举行着升旗仪式,这是她们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

升国旗后,姑娘们整理好装具,意气风发地踏上了巡边路。察看边情、加固铁丝网、抵边巡逻……温童瑶带着女民兵认真落实巡边各项工作,大家的脸被雪打得通红,却没一个人叫苦叫累。

“看,这是孙龙珍用生命换来的定位。”深一脚浅一脚,大家走到了206号界碑,温童瑶自豪地向女民兵说道。姑娘们听得入神,略显稚嫩的脸庞透着坚强。

孙龙珍民兵班于1962年组建,是孙龙珍烈士生前所在班。1962年,身怀六甲的孙龙珍为营救同胞和捍卫祖国领土,扛起铁锹冲向战斗一线,不幸中弹倒在血泊里,生命定格在29岁。六十多年来,孙龙珍民兵班历经几代传承,接力护边,像钢钉一样铆在边境线上,共有20届、150余名女青年加入孙龙珍女子民兵班,用青春践行着“屯垦当模范、戍边当先锋”的使命担当。该班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集体”等。

孙龙珍民兵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周拉动、月演练、季联训等训练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她们还经常到崇山峻岭模拟进行特情处置、应急支援等综合演练,练体能技能、练指挥协同,不断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突能力。如今,这些多数都是“00”后的女民兵们还担负着100公里的巡边任务,夏天路上布满了骆驼刺和梭梭草,刺入肌肤无比痛痒;冬天她们要在雪中艰难前行,身上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时间长了,姑娘们的脸蛋变得粗糙起来,而且都是黑红色,但她们欣然接受边陲的“馈赠”,打趣说这才是女孩最健康的肤色。

“刚来时很难受,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女民兵姜蕊回忆道,刚入班时,严格的管理、紧张的节奏、高强度的训练,让姜蕊一时很不适应。班长温童瑶及时找到萌生退意的姜蕊,带她来到206号界碑前讲述孙龙珍的故事、沿着巡逻路讲述历代民兵班戍边守边的事迹,一针针“强心剂”让姜蕊不再退缩。在大家的鼓励与帮助下,姜蕊刻苦训练,提升军事素质。如今的她3公里跑能够轻松达标,在尘土中爬战术眼也不眨,实弹射击均为优秀。

戍边的岁月,常伴有特情。有一年冬季,风雪弥漫,两户牧民的马匹走失,他们准备翻越铁丝网越界寻找。正在巡逻的女民兵们发现后,立刻上前劝阻,耐心地讲解边防政策,说明越界的严重后果,而后大家一起帮助牧民寻找。几个小时后,她们在一处山沟里找到了走失的马匹。两位牧民激动地说:“多亏了你们,要不然我俩就闯大祸了。”

有了这次经历,女民兵开始将边境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汇编成册,利用巡逻间隙把这些常识向各族群众进行宣介。每逢暴风雪或强风沙等极端天气,大家冒着危险为附近的连队送去应急保障物资;生产任务重时,她们还帮当地群众收庄稼、喂养牲畜,赢得上下一致好评。

责任在肩,砥砺前行。对姑娘们来说,孙龙珍民兵班就是她们的第二个家。近年来,随着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和孙龙珍烈士故居纪念馆等场馆设施的建设,民兵班的姑娘们自觉担任讲解员,每年为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游客群众义务解说近百次,让“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屯垦戍边文化深入人心、辐射各地、代代相传。“一到节假日,全班战友的嗓子都讲哑了,但能为宣扬屯垦戍边文化尽一份力,大家虽累犹甜。”女民兵刘姝婕脸上挂着笑容。

傍晚时分,夕阳伴着雪花斜洒,美丽的景色如诗如画。“我爱祖国,我爱边疆,富饶的巴尔鲁克山下是我放牧的地方,辽阔的塔斯提河岸边是我战斗的地方……我要为革命放好羊,我要为祖国站好岗。”归途中,温童瑶带着女民兵们高唱着班歌,一扫巡边的疲惫。嘹亮的歌声伴着奔流不息的塔斯提河水,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孙龙珍民兵班的女民兵骨干向新入队民兵介绍边情。

孙龙珍民兵班的女民兵们在边防线上巡逻。

孙龙珍民兵班的女民兵们在组织集中学习。

(本文图片由徐  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