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沂蒙大地风光依旧。革命老区临沂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迎来客流小高峰。聆听红色故事、体验民俗节目、品尝特色美食……游客纷纷赞叹老区发展新变化。正午时间,纪念馆不远处的特色餐饮店饭菜飘香,游客纷纷进店用餐。经营农家炒鸡的店主崔师傅微笑着说:“在临沂军分区的帮助下,俺村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人气更旺了,‘钱袋子’更鼓了,老百姓的日子更滋润了!”
记者穿行于齐鲁大地、黄河南北,所到之处一派生机盎然的乡村新景。近年来,山东省军区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先后制订出台《山东省军区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意见》、《山东省军区助力乡村振兴帮扶工作规划》等措施办法,重点推出帮产业促增收致富、帮党建强组织引领、帮治理树新风新貌、帮销售助经营增效、帮教育固军民团结的“五帮”举措,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帮助做强做优产业、打造生态环境、夯实组织堡垒、培育文明新风,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走出一条文化搭台、产业富民、生态融合、组织发力、医疗护航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济宁军分区组织召开助力乡村振兴观摩推进会。(摄影/刘训坦)
烟台市福山区人武部组织民兵积极开展助农活动。(摄影/曹守峰)
东营市东营区人武部人员到帮扶村了解村民养殖项目收益情况。(摄影/张起燕)
产业助农,点燃乡村振兴“主引擎”
深秋的清晨,天高云淡。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花草香味儿,几声鸡鸣,唤醒了烟台市观水镇北果子村。
勤劳的村民们纷纷走向田园果林。果园里,尚未采摘完的苹果像一个个红通通的灯笼挂满枝头,乡亲们忙着采摘、装筐、打包、搬运,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的果园大丰收,离不开福山区人武部的大力帮扶。”村党支部书记李兵说。
“以前我们村里的生产路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村民采摘果实带来极大不便。”李兵说,区人武部先后投入资金20万元,整修村内道路1.5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苹果采摘季节,该人武部还组织民兵前往帮摘苹果,联系烟台农产品厂家上门收购,给村民提供了很大便利。
“接下来,我们将邀请市农业部门,进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助力该村走上乡村振兴快车道。”福山区人武部领导介绍。
无独有偶,类似的场景也在聊城上演。
“刘书记,咱村还可以再买一台石磨面粉机,你们只管大胆生产,后续销售的事,我们专委会负责。”不久前,聊城市军地联合助农帮扶专委会工作人员来到冠县北刘庄村,察看该村石磨面粉加工厂生产经营情况。根据生产效能和市场需求情况,专委会工作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和包销承诺,给北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明龙吃了颗“定心丸”。
冠县一家农业企业和东阿县一家石磨面粉生产加工企业具有丰富的面粉加工技术和管理运营经验,聊城军分区机关帮扶的北刘庄村距这两家企业较近,全村有近70个种植大棚和1000余亩耕地。聊城军分区牵线让两家企业与北刘庄村建立援建关系后,指导该村建起石磨面粉加工厂。目前,村面粉厂经营良好,不仅给村集体年增收7万余元,还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走进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杨集村锦鲤养殖基地,记者看到数千尾色彩斑斓的锦鲤在水中穿梭嬉戏。
杨集村曾是省级贫困村。2019年,东营区人武部开始对其结对帮扶,确立了“发展产业项目、助力村集体增收”的帮扶思路,利用村里闲置土地建设大棚种植示范项目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
2024年,利用东营区建设“锦鲤养殖”促庭院经济发展示范点的契机,该区人武部指导村里利用闲置的水产养殖车间建起养殖池,每年可以循环养殖3至4茬锦鲤、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
统计显示,山东省军区共在各帮扶村提供产业项目3600多个,开展特色培训3800余场次,培养近万名技能型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东营市民兵湿地巡护分队民兵察看候鸟健康状况。(摄影/韩仁杰)
济南市钢城区民兵在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巡逻。(摄影/刘明奎)
高唐县人武部领导与地方人员一起研究农田引流灌溉项目。(摄影/张名坤)
文化赋能,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乡风淳,乡村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传播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据该省军区机关人员介绍,乡村振兴号角吹响后,省军区系统一方面倡导文明村风、一方面打造国防文化,既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又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
一张张书桌,一排排图书,一个个笑脸……走进乳山市战家夼村村民刘子涵的“希望小屋”,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为家庭困难学生打造独立空间,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沉浸书海滋养心灵。”谈及威海军分区开展的文化振兴系列活动,战家夼村村民们感激不已。
“‘希望小屋’只是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侧面。”采访中威海军分区机关人员告诉记者,着眼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他们积极协调市文联、体协等多家单位,开展科普宣传、文化下乡、法律咨询等活动,并指导组建“民兵戏曲队”、“民兵秧歌队”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村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2021年,战家夼村被威海市评为“军民共建模范村”。
招远市蚕庄镇西山王家村是该省军区助力文化振兴打造的又一样板。西山王家村是抗战时期八路军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所在地,他们依托这一优势资源军地协力建起了“烟台市党史国史宣教基地”,胶东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旧址、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旧址、灵山战斗殉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宣传阵地,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阵地“打卡点”。如今的西山王家村,设有红色公园、红色街区、红色广场、红色长廊,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今后,我们将把原有生态环境与红色资源相融合,打造美丽乡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走出一条‘红色’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谈及下步打算,一直参与建设的招远市人武部领导信心满满。
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红色文化润心育人。随着文化振兴各项举措进村入户,各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更加浓郁,美丽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潍坊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到定点帮扶村开展送医送药活动。(摄影/杨添锦)
生态治理,描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2024年大暑时节,蝉鸣阵阵。东营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迎来夏日旅游旺季,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祖祖辈辈的盐碱地,现已被大片的绿荫覆盖。
这其中,民兵作用功不可没。近5年来,东营军分区积极投身当地“绿色城市”建设,累计投入十一万余人次,动用机械设备300余辆(台),植树造林2万余亩。通过挖池筑田、大水压碱等方式改良土壤,帮助帮扶村栽下一棵棵幼苗、扮绿一处处荒滩。东营区龙居林场、河口区孤岛万亩槐林等27块“民兵林”牌子,成为民兵植树造林的见证。
“你看,这个鸟窝被大风吹坏了,快上去加固一下!”初冬,济南市钢城区大汶河湿地防护林内,民兵志愿者宋方亮和队友刘为凯巡逻时发现一处鸟窝被风吹坏,及时取来铁丝加固,确保鸟儿安全过冬。
“作为一名民兵,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让这条‘母亲河’更加清澈、清新。”站在湿地的钢桥上,宋方亮说,能为大汶河生态保护出一点力,心里很自豪。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解救野生动物。前些年,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足,经常在湿地设置捕鸟网,一些鸟儿遭到猎杀。为解救被困鸟儿,宋方亮和其他民兵志愿者积极向周边居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常态化开展“护飞行动”。为了让这些候鸟更好地繁衍生息,他们还定期与林业部门一起放养小鱼小虾、撒下米粒谷物,便于鸟儿觅食,为鸟类创造温馨家园。
“近几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湿地内白鹳、白鹭、绿头鸭等越来越多的鸟类在这里栖息繁殖。”宋方亮说。
助力生态振兴,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东营市河口区和堂村民兵王清连就是受益者之一。“前几年,我在区人武部的指导下,承包了300亩榆树林,地下养蝉、地上养鸡,年纯收入几十万元。”谈及生态修复带来的好处,王清连喜不自胜。近年来,当地人武部结合林业发展需求,引导民兵带头发展林禽、林畜、林菌等林下经济,既促进了林业发展、优化了生态平衡,又带领村民实现了创收致富,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拉动。目前,以民兵为主体创建的林下经济项目有百余个,成为黄河入海口生态环保的助推器。
一场小雨过后,在东平县城区的东山上,百余名民兵正在刨坑、运苗、浇水,干劲十足。一上午,他们就种植了一千多株侧柏苗。民兵植树不仅是为了防止山体水土流失,更是为了保护当地重要水源区东平湖。为保护好“一湖秀水”,该县人武部发动民兵参与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在东平湖清网禁渔行动中,他们以民兵为突破口,让其先行撤网、带头示范。在民兵的配合下,东平湖清网禁渔行动顺利完成。
“我们村的渔民全部‘收网’上岸,现在主要吃起了‘生态饭’。”新湖镇基干民兵巩义政说,他是村子里第一个撤网的人,同时担起了政策宣传员和矛盾调解员的角色,动员其他民兵响应禁渔号召。他还成立了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苗圃50多亩,主要从事育苗、绿化工程等项目,年收入比捕鱼高出不少。
如今,广袤的齐鲁大地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态更美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
医疗下乡,当好乡村振兴“守护神”
“大妈,你的血压比较高,平时饮食一定要清淡,少油少盐……”近日,济南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联合商河县人武部,来到怀仁镇韩王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义诊送健康”活动。
一大早,韩王村村委会小广场就站满了前来就诊的村民。年近七旬的李大爷表示,老百姓平时农活多,没时间去医院看病,能在家门口享受军医诊疗,心里很高兴。
为保证义诊质量,该所门诊部精心抽调责任心强、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组成医疗组,制订了义诊活动方案。义诊现场,医护人员刚一落座,村民们就围了一圈,医护人员仔细询问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逐个进行检查,根据不同病情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处方建议。同时,根据村民血压普遍偏高的实际,向村委会赠送了预防高血压知识手册和常用药品。
放眼齐鲁,各地驻军义诊下乡的事例不胜枚举。这天一大早,潍坊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医护人员来到安丘市辉渠镇黄石板坡村,开展送医下乡活动,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活动现场,前来咨询、问诊的村民络绎不绝。医务人员认真为村民把脉、测血糖、量血压……该所门诊部主任李春常被誉为“神一刀”,在村广场最受乡亲们欢迎。他利用小针刀为腿脚不灵便、腰椎肩膀疼的村民治疗,经他治疗立马见效。74岁的王怀芳老人长年腿脚不好,每天都需要手持拐棍辅助走路,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她听其他村民说部队来了“神医”,在侄子的搀扶下来到现场。李春常根据她疼痛的位置扎了两针,几分钟后,李春常让王怀芳起来活动一下,王怀芳走了几步后惊喜地说:“不疼了、不疼了,这真是太神了!”活动当天,该所领导与镇领导还为村里新建的卫生室揭牌。
“医疗下乡,不仅仅是送医送药,更要普及医疗知识,努力实现‘治未病’。”每年春秋两季,济南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都会联合济南市钢城区人武部到辛庄街道侯家台村义诊。
“大娘,您餐后血糖有点高,一定要引起重视,我给您开个处方,您按照这个严格用药,定期复查……”门诊部医师张舜给82岁的侯大娘检查病情后叮嘱道。一大早,村委会会议室内热闹非凡,医护人员为村民们量血压、测血糖,前来排队问诊的村民络绎不绝。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医护人员主动上门诊疗送药。
针对进入冬季后气温较低,老年人更需要注意健康养护的实际,该干休所与钢城区人武部联合为村里老人和家庭困难学生提前送去“健康医药包”、爱心书包及慰问品。拿到“健康医药包”的侯硕果老人激动地说:“你们对俺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无独有偶,在德州军分区对口帮扶的德城区黄河涯镇焦庄村,也活跃着一支医疗义诊队。“与其他医疗帮扶队伍不同,这支医疗队由德州市中医院、市立医院、第七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专家联合组成,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团队。”据德州军分区领导介绍,他们积极协调多家医疗机构,抽调各科专家教授定期来焦庄村义诊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省军区系统作为军地协调的纽带,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具有独特优势。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有关指示精神,担起助力乡村振兴的应尽责任,为建设美丽乡村作出积极贡献。”山东省军区领导表示,全区官兵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军地协同推进产业、文化、生态、旅游、医疗等各项帮扶工作,努力在齐鲁大地描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