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情暖高原

文 | 侍昌平

朔风凛冽,大雪纷飞,西藏高原的边防线上银装素裹。隆冬时节,我随江苏省射阳县拥军慰问小组按照精心拟定的边关行计划,踏雪慰问驻守边关的射阳籍官兵。

慰问小组首站来到位于拉萨市南部的山南武警某部。进入营区,放眼望去,山顶上的“祖国万岁”四个鲜红大字在阳光照射下十分耀眼。射阳籍军人、已在西藏服役14个年头的贾祥祥热情地带我们参观营院,他指着一棵被称之为“山红”的树兴奋地说:“看!经过战士们几年的精心管护,它终于结果了!”放眼望去,果实虽小,但红艳可人。他告诉我们,高原环境艰苦,树木在这里很难存活,但是这棵“山红”树却在这里扎了根,扛过了一次次极寒天气。听着贾祥祥对“山红”树的赞美和对边防战士事迹的讲述,大家都被其精神所感动着。“山红”,多美的名字!多深的寓意!这别样的红,正是对边关战士一心向党、卫国戍边赤子心的真实写照与印证。

“咣当,咣当”——凌晨六点半,慰问小组驱车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位于藏西南的日喀则市,某边防团岗巴营就驻守在这里。

岗巴,藏语意为“雪山附近的小山村”,这诗意盎然的名字背后却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8级以上大风每年刮200多天……

“年初刚来这里时极度不适应,每次走到训练场就感觉体力消耗殆尽。就在我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岗巴营的光荣历史和前辈们的感人事迹让我热血沸腾、重新振作!”荣誉室里,射阳籍大学生士兵董振权面对家乡人,眼神里写满了坚定,话语中彰显着青春的力量。

董振权在大学期间成绩优秀并考取了多个实用技术等级证书。来到岗巴营后,在“老高原精神”的感召和战友们的帮带下,他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如今,他在新兵中脱颖而出,成为连队重点培养的骨干。青春,如花似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只有经历风雨磨砺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雪域高原,群山耸立,座座哨所点缀其间。当慰问小组抵达林芝市一座雪山脚下的某营区时,预先联络好的慰问对象、多次立功受奖的射阳籍士兵潘建却因临时有任务外出而未能见面,但他早已安排好了一场特别的“相见”。

慰问小组成员刚一下车,连队干部便带着几位盐城籍战士欢快跑来,亲切的家乡话、你争我抢帮拿行李、争先恐后当“导游”,不禁让人联想到傍晚幼儿园门口孩子们见到亲人时的欢悦情景。期间,他们还用家乡话互相“揭短”开玩笑——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上,看着这些可爱的小老乡,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午后时分,阳光照在连队活动室的玻璃上,闪耀着一圈圈光晕。在一片拉歌声中,慰问组的女同志们从背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份份“礼物”,“礼物”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就怕路上折了角,原来是一件件精美的折纸作品,有“爱心”、千纸鹤、帆船……这些都是家乡多所小学校的学生亲手制作的。战士们则拿出他们“珍藏”的牦牛肉干、糌粑和酥油茶作为“回礼”。

“每到大雪封山,补给运输分队车辆无法前行时,驻地藏族群众就会不顾生命危险,赶着自家的牦牛帮忙运送物资,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该连指导员动情地说,因为长年驻守在这里,雪域高原已经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第二故乡,而藏族同胞也已成为了他们的亲人……

(本文图片由平桂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