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内蒙古草原,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一片清冷静谧。在被白雪覆盖着的山野大地上,常有一支支民兵骑兵分队在人迹罕至的雪地上踏出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他们不仅给幅员辽阔的北疆草原带来了吉祥和安宁,也为隆冬的北国风光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
扼锁“三北”咽喉,拱卫京畿要地。在祖国的版图上,内蒙古形如奔腾的骏马镶嵌在我国的正北方,东西延绵八千里,内连八省、外接俄蒙,是首都北部的安全屏障。近年来,内蒙古军区着眼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紧贴辖区地形特点建强传统民兵骑兵(驼兵)分队、紧跟形势发展变化组建新型民兵无人机分队、紧随边民分散实际编设民兵理论和政策宣讲精干分队,充分发挥民兵应战应急和为民服务的功能作用,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和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阿拉善军分区组织民兵驼兵分队开展冬季适应性训练。(摄影/王 鞅)
太仆寺旗人武部组织民兵骑兵连进行骑术训练。(摄影/周 方)
边境线长、地形复杂,传统民兵骑兵分队作用特殊,必须建好建强——
千里边防的“流动哨兵”
驭马出击,挥刀斩劈,穿越障碍,据枪射击……一天上午,阿巴嘎旗民兵黑马连数十名身着迷彩的民兵挥舞着马刀从草原深处呐喊着奔袭而来,气势十足。面对设置的一个个障碍物,他们娴熟地驾驭马匹起跳、腾挪、跨越,动作行云流水,引得现场观摩训练的军地领导齐声叫好。
阿巴嘎旗民兵黑马连组建于1958年,第一任民兵连指导员朝伦巴特尔曾到北京参加过“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并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恩来还亲自赠予该连一支半自动步枪。60多年来,以阿巴嘎旗民兵黑马连为代表的十余支民兵骑兵连戍守在边疆、执勤在一线,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边境线上的“流动哨兵”。
进入新时代,随着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装备器材的配备使用,民兵骑兵连等“老牌”分队还有没有用、需不需要保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管用的就是应建的。”对这个问题,内蒙古军区党委领导态度鲜明、思想统一。该军区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内蒙古辖区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荒滩、湿地和原始森林等较多,有的现代化巡逻装备在复杂地形地貌中无法发挥优势,而民兵骑兵分队情况熟悉、机动性强,是巡边护边的重要力量。为此,他们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就近就便、人装结合的原则,在具有山地丘陵、森林草原和沙漠戈壁等地形特征的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等边境盟(市)编建多支民兵骑兵分队,并将其打造成为建在当地、抓在手中的拳头力量。
在人马编组上,各支民兵骑兵分队均采取人马结合的形式编建,遴选军旅情结浓、马术动作精的牧民入队,马匹也由民兵自己驯养,如此有助于人马默契配合,从而大大缩短了施训时间和成本;在训练内容上,他们除练骑马射击、乘马劈刺、控马卧倒和镫里藏身等传统骑术课目外,还结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把骑兵班组武装巡逻等课目纳入训练之中;在组训方式上,他们与辖区军马骑乘训练基地建立起联学联教、跟学跟教机制,并适时采取远程视频施教抓训、组织现地交流促训等,努力将传统民兵骑兵分队打造成草原上的后备劲旅。
去年,乌兰察布军分区立足辖区内寒冷天气、复杂陌生环境,采取情况诱导、随机导调、连续实施等方法组织民兵骑兵分队进行实战化野外行军训练,锤炼摔打民兵“走、打、吃、住、藏、管、保”等能力。他们在执行嫦娥六号返回器回收保障任务中向重点区域派出十余支骑兵小队,协同开展外围警戒和人员疏散等工作,圆满完成航天器返回搜救回收保障任务。该军分区领导说,民兵骑兵分队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独特优势,近年来参与的边境巡逻执勤、目标搜索、抢险救灾等任务都完成出色,是一支好用、管用、实用的应急力量。
太仆寺旗人武部利用训练间隙组织民兵骑兵连民兵进行训练体会交流。(摄影/周 方)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武部为通过考核的民兵无人机操控手颁发证书。(摄影/李重巍)
二连浩特市人武部组织民兵无人机分队到边防一线进行联训。(摄影/刘宇峰)
地域广阔、力量稀疏,建好民兵无人机分队势在必行,必须早抓早建——
应战应急的“拳头力量”
寒冬的草原,夜色如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的中蒙边境国门前,一场军地联合演练悄然“打响”:民兵无人机操作手操控侦察无人机迅速抵近,指挥部通过回传的实时画面迅速分析形势、判断结论、下达指令,驻军某部官兵和民兵组成联合分队迅速前出处置情况……“近年来,民兵无人机分队已经成为了我们组织开展演训及巡逻执勤的重要‘伙伴’和补充力量。”参加演练的驻军某部领导感慨道。
随着无人机在未来战争和应急行动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重要,及时建设素质过硬的民兵无人机分队成了摆在内蒙古军区党委领导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然而,受辖区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民兵无人机分队“从哪编、怎么建、如何训”等问题又一度成为了困扰他们的一道难题。
“内蒙古科技发展相对落后,但谋战强武不能落后,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是明智之举。”该军区党委一班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编建民兵无人机分队为突破口,集智集力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一方面,他们督导各单位按照民兵编组总体布局一体推进、全面建设,构建民兵无人机分队全域化部署、专业化编组新格局;结合民兵潜力调查深挖辖区无人机分布、技术骨干数质量等情况,广泛发动“航拍摄像、测绘测量、操控手培训”等机构的专业人员加入民兵分队,搭建好队伍框架。另一方面,采取“军地优势资源互补、线上网下联动组学”方式进行军地联合施训组训,他们邀请地方专家进行授课辅导,与驻地公安、消防和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培联训联演机制,定期开展联学联训;严格考核带训,建立技能考核准入制度,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全系统、全流程、全方位进行培训考核,并为考核合格者颁发飞行执照,去年仅锡林郭勒盟就有60余名民兵骨干取得了无人机飞手操作技能合格证;活动牵引促训,在训练中组建互帮互助小组开展面对面交流讨论,围绕实操实训展开竞赛评比,着力提升民兵分队参勤参训质效。
与此同时,该军区还瞄准抗震救灾、火情侦察、应急处突等多样化任务需要,通过统一配发、自主采购、预征预储等多种方式,为无人机配备热成像相机、探照灯、抛投器、喊话器等配套挂载设备,延伸民兵无人机分队遂行任务的“触角”。去年,该军区各级组织民兵无人机分队与边防部队和当地警民联合演训及遂行任务1800余次、出动无人机610余架次、累计巡边9200余小时,及时参与处置了草原火情、人员越境等多起应急行动,成为了遂行应战应急任务的拳头力量。
民族众多、居住分散,宣讲党的理论和政策民兵分队优势明显,必须善用常用——
绿色草原的“红色音符”
草原上的花可以绽放多久?有一种花常开不衰,无论寒冬酷暑四季一色,它就是植根于内蒙古草原、盛开在北疆军民心中的艺术之“花”——乌兰牧骑民兵分队。
乌兰牧骑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从1957年开始,乌兰牧骑以蓝天星空为幕布、牛棚羊圈为舞台,以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为己任,积极创作群众爱看和官兵喜欢的文艺节目并深入草原腹地、边防一线慰问演出,成为一支活跃在辽阔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理论离群众越近越有生命力。内蒙古幅员辽阔,聚集着蒙古族、满族、回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因为地域广阔、边防线长且交通不便,一些边防部队官兵和牧民在获取信息资讯方面渠道较少。“不能让祖国北疆成为信息‘孤岛’。”在内蒙古军地各级的悉心呵护下,110支乌兰牧骑民兵分队常年活跃在北疆大地,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民族政策、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带到千家万户,被誉为绿色草原上的“红色音符”。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传统文艺服务模式吸引力显著下降,步行几十里山路看一场演出已成为过去式。对此,内蒙古军区应势求变、借“网”发力,让乌兰牧骑民兵分队与官兵和群众贴得更近、理论传播得更远。在宣传渠道上,他们联合地方宣传、文旅等部门帮助乌兰牧骑民兵分队开通网络直播间、微信公众号,定期直播表演节目、上传演出视频、发布宣讲信息;在经费保障上,军地统筹为民兵分队购置服装、乐器、摄像机和搭建网络直播间等,提供良好创演环境;在技术支持上,结合民兵训练、业务培训等时机,组织无人机航拍、录像摄影和视频剪辑等教学,确保了宣讲热度不减、作用不降。
呼和浩特警备区组织乌兰牧骑民兵分队通过网络平台连续4天进行现场直播,在线观众上万人次;阿拉善盟乌兰牧骑民兵分队通过网络平台大力开展线上演出、文艺辅导等文化惠民服务50余场次;包头军分区与地方相关单位共同探索线上演出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现如今,该军区各级利用网络平台组织乌兰牧骑民兵分队创排节目、进行展演,牧民群众、戍边官兵足不出户便可打开手机通过网络享受“文化盛宴”。
内蒙古军区还积极组织乌兰牧骑民兵分队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当地农牧民直播带货,推广家乡特产和旅游景点,走开了一条惠民服务时代新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民兵分队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积极参加“农畜产品推介会”、“乡村振兴品牌节”等活动,推广当地肉奶产品和手工艺品,协调联系商家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带领农牧民搭上创收致富“网络直通车”。
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队、军政军民团结文艺队、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队……新时代乌兰牧骑民兵分队职能作用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持续拓展,宛若内蒙古草原上跳跃着的“红色音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军政军民团结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