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当10名来自不同岗位的官兵和文职人员代表讲述完自己建功岗位的心路历程后,掌声如潮、心声澎湃……和去年一样,陕西省军区举办的第二届践行强军目标“国防动员尖兵”颁奖大会又在官兵中“火”了一把。
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舞台下方,该省军区某中队“00后”上等兵郑鑫眼圈泛红,几次情不自禁鼓掌。已连续两届现场观看的他谈及观后感时说:“每一个奋斗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每一个迷茫的人都能从中见到光亮!我期待第三届、第四届……”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场颁奖活动,在这里却是引领人、激励人的“精神盛宴”,成为触及灵魂、直抵兵心的教育品牌。它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春分时节,记者一行走访三秦大地,近距离观察陕西省军区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方法之变、思路之变、格局力量之变背后的内因与实践。
陕西省军区结合重大节日举行升国旗仪式。(摄影/王武俊)
方法之变——
让教育走进官兵,让官兵走近教育
“结合什么时机讲、怎样兼具理论性和趣味性、如何检验这堂课的成效,这些都大有学问。”以前,只要是给民兵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兴平市人武部政治工作科科长窦联盟总会犯愁。在这位“老政工”看来,教育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没有民兵的互动交流和及时反馈,一切教育便挂了空挡。
其实,窦联盟面对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烦恼。说起教育,大家都有自己的“烦恼”。
在施教者心中,教育似乎有些“满”了——佛坪县民兵应急连指导员白曙光翻开连队理论学习记录本数了数,2023年全年共记了满满两大本。那段时间,民兵训练任务重,教育又应接不暇,真有点“内存不够”了。
在组教者眼里,教育似乎有些“缺”了——榆林军分区机关干部慕春雨坦言,他曾经到一个人武部检查,各种教育计划、活动方案一项不缺,可问起感兴趣的课,大家却莫衷一是。
是满还是缺、是多还是少,这些困惑启发调研者思考和剖析部队教育“现象背后的现象”。去年年初,一份调研报告放在该省军区领导案头:思想政治教育与官兵“活思想”对接不精准,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频率上的共振以及情感上的共通上有差距……
如何既防止“讲得太多”引起官兵反感,又避免“讲得不够”导致教育效果打折扣?一时间,陕西省军区探索在教育形式创新和教育内容深化上抓好“一体设计”:一步棋下在“头”上,抓源头、控多头,破解“教出多门”难题;另一步棋下在“合”上,抓整合、重融合,避免“同质部署”问题,精细制订年度教育的路线图、施工图。
“一体设计”某种意义上就是“顶层设计”。记者翻阅该省军区年度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看到,他们在组织实施上注重“融”的理念,常态落实“省军区综合统资源、军分区轮流上大课、团级单位搞学习讨论”的教育模式,着重从压实抓教责任、增强施教力量等方面进行分类整合,合理安排教育计划;在解决问题上突出“战”的比重,按照“立足战位思考、扭住任务运用、对接战场深化”的思路,紧盯制约部队建设发展和战斗力生成的瓶颈问题精准施策,推动教育成效向战斗力转化;在效果评价上强化“严”的导向,走开“机关基层双向讲评”、“基层官兵满意度测评”等评价机制,推动教育质效评估从“推门听课”向关注受众行为“转化度”转变。
形式“活”起来,教育“火”起来。方法之变,增强了参与感和引导力,让教育更加有温度、有实感。大伙都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更鲜明、内容更丰富,既有整体性优化,又有分众化要求,教育始终朝一个方向用劲。
陕西省军区结合重要节日组织“阔步新征程、奋斗正当时”主题文艺晚会。(摄影/王武俊)
城固县人武部组织所属人员到革命旧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摄影/刘 航)
思路之变——
让教育融入社会,让社会影响教育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清明节前夕,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张思德纪念广场,参观见学的延安市民兵代表整齐列队,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感悟精神力量。这里,也是陕西省军区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在三秦大地,他们共与40余处红色场馆建立了合作关系。
“开门施教,激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池春水’。”组织此次活动的延安军分区领导介绍说,他们先后开展“走进南泥湾”、“重走八路军征战路”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民兵通过红色文化感悟、强固精神支柱。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长期以来,省军区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是教育资源丰厚,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挖掘利用。陕西省内有2000多处革命遗址、高新产业示范园区110余处,但这些资源大多集中在关中、陕北等地,分布不均衡、使用不充分,共教共育效益没有最大化。前几年,省军区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单位不善于挖掘周边教育资源,守着粮仓饿肚子;有的单位关起门来搞教育,跟不上“门外”的变化。
对省军区而言,教育资源是否只能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陕西省军区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早在两年前,该省军区政治机关对“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进行梳理,编印《五种革命精神教育读本》,探索走开以“学党史军史固根、忆革命传统砺志、寻红色足迹强能”为内容的组教施教路子,为推进军地协作、烧旺教育“炉火”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先后在延安、照金分3批组织中校以上军官、处级副职以上文职人员和省军区机关全体党员开展理论培训,引导大家赓续红色血脉、矢志奋斗强军。
格局一变天地宽。推门开课,受益的不只是军队,还有地方。记者从该省军区机关了解到,他们先后与辖区高校、党政机关建立常态合作机制,打造了以“进规划展区看发展、进科技园区看创新、进模范社区看人文”为内容的教育模式,推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向部队需求聚焦、科研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部队战训经验直通教学课堂。“资源共享的目的,就是要做大‘教育蛋糕’,让军地共享‘文化大餐’。”采访中,该省军区领导说。
与此同时,该省军区还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活历史”独特优势,探索出“红色传承+银青对话”的教育新模式,在寓教于乐中传递薪火、赓续血脉。仅2024年,军地先后开展“老干部进校园讲党史”、“大手牵小手、银青结对子”等活动数十场次,受众近万人。
“教室的‘围墙’被推倒,敞开大门上大课,倒逼自己不断提高授课能力。”该省军区某训练队教员魏方介绍,新的教育机制带来新的练兵气象,为官兵练兵备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连日来,该省军区直属队组织一系列实战化训练,官兵们敢于吃苦,努力训练,展现出过硬的战斗作风。
富平县人武部组织入伍新兵赴红色场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摄影/吴东海)
格局之变——
让光纤传递光鲜,让流量赋予能量
当思政教育遇见人工智能,会迸发怎样的创新火花?陕西省军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诠释。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何识别官兵思想动态?”“智能算法怎样辅助战时政治工作决策?”惊蛰节气刚过,商洛军分区组织的“政工大讲堂”如期开讲。本次活动邀请西安邮电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专家,从技术原理入手介绍DeepSeek的核心算法、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内容,探索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路径,现场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1935年1月15日,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几乎同一时间,在数百公里远的古都西安,西安警备区官兵不出营门,就通过一场网络直播课体验千里之外贵州遵义的厚重历史,重温建党百年的光荣与梦想。
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着变。无论是商洛军分区组织的智能政工转型,还是西安警备区开展的网络共享教育,无不反映了该省军区各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增强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的初步成果。走访三秦大地,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国动人求新求变,“网络+”产生的化学反应让教育课堂实现从“叠加”到“蝶变”。
“众筹”让教育更精彩——各级聚合传统形式和网络手段的各自优势,持续打造精品课,让教育焕发新活力。延安军分区通过直播连线的形式邀请新疆军区某边防连,跨越数千公里共话初心使命,官兵们分享“实战”经历、共话延安精神;咸阳军分区在机关设主课堂,同步连线马兰革命旧址、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等多个授课现场,让红色讲解员、民兵骨干连线同步授课、快速集成。
“交互”为教育添活力——各级在施教时走好群众路线,让官兵上讲台、站“C位”,在互动交流中让教育更加有温度、有实感。渭南军分区、宝鸡军分区等单位引入“弹幕式”教学方法,台上台下一体互动,深受官兵欢迎;铜川军分区广泛开展“定格最美镜头、捕捉闪亮瞬间”评选活动,将典型人物事迹拍摄成短视频、建立数据库,“网络+”课堂逐渐成为年轻官兵、民兵的“打卡地”。
“精准”使教育更高效——各级充实教育知识技能数据库,链接优秀教案、案例解读等内容,从而实现教育资源集约、施教力量统配。安康军分区采取一线民兵“下单”提需求、机关“派单”、政治教员“接单”的授课模式,确保教育大餐更符合民兵的“胃口”;汉中军分区借助解放军报APP、“爱上汉中”等网络平台,定期给民兵推送主流文章、微电影和微动漫等,打造民兵随时随地接受学习教育的网络课堂。
“思想过硬,部队才有凝聚力战斗力。”该省军区领导介绍,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生命线”紧贴“任务线”的导向在该省军区蔚然成风。新时代的他们,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