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3月上旬,一场狂风突袭中原大地。然而,对于远在数千公里外集训的甘肃省临夏州众多专武干部来说,比狂风刮得更猛烈的是发端于脑海深处的思想风暴。当风暴暂时“偃旗息鼓”,“头脑风暴”迅即开始。
“应急出动如何更高效?”“军地协作如何更精准?”“现场用兵怎样更科学?”位于临夏的某训练基地内,曾在高原服役的临夏市红园街道武装干事、民兵“四会”教练员潘国强正在和数名“新老武装”围绕如何应对突发情况进行模拟教学和分组讨论。笔者穿梭其中发现,本次训练紧贴实战展开,全程随机嵌入地震救援、山火扑救等多个特情,全面检验专武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何谓专武干部?专武干部就要专武精武,时刻做到胸中有激情、眼中有敌情、肩上有责任。”训练间隙,潘国强向笔者介绍,在临夏州,把“敌情意识”带到训练场,已成为专武干部训练的“标准餐”:州里每年组织专武干部擂台赛,围绕动员筹划、抢险救援、应急拉动等7类课目开展专攻精练;建立“1+N”结对帮带机制,军分区、人武部两级业务人员与基层专武干部结成数十组对子;组织新任职专武干部分批次到人武部跟班实训,实现“全员淬火、整体强能”。
不会带兵打仗,就进不了武装工作这道门。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滑坡、泥石流、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频发,专武干部作为带领民兵完成任务的一线指挥员,经常要身先士卒。为保证民兵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2021年,临夏州军地联合出台了《临夏州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管理规定》、《临夏州专职人民武装干部资格认证实施办法》等制度规定,明确人员编制类别层次、选配任免条件、规划成长路线,尤其是针对专武干部兼职多的现象,刚性落实各级有关规定,有效解决了专武干部兼职多的困扰。近三年来,全州专武干部编配率大幅提升,退役军人比例逐年提升,“军味战味”愈发浓郁。
在河州大地,让专武干部点赞追捧的不只是工作层面的“轻装减负”,制度创新的“组合拳”接踵而至:军地联合建立“预任专武干部人才库”,将退役军人、优秀村支书等6类人员纳入储备对象;推行“持证上岗+星级评定”制度,锻造专武精武、独当一面的专武干部队伍;创新“典型引路”机制,组织“陇原最美国动人”评选表彰活动,并适时开展经验交流、现地观摩,让广大专武干部学有榜样、干有标杆。
“以前是‘到了武装部,很难有进步’,现在可不一样了,是‘到了武装部,干好有进步’!”去年初,临夏县土桥镇武装部部长居旭渊任职刚两年,就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土桥镇党委副书记,在全县引发热议。对于组织任命,不仅出乎居旭渊的意料,更让广大专武干部深受鼓舞。近年来,临夏军分区党委高度重视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常态建立“联动考核、联合评价、联名推荐”的“三联”考评推优机制,激活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一池春水”。仅2024年,临夏州就有10多名专武干部被提拔或受重用。
制度“红利”催生战斗力快速生成。近年来,在遂行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广大专武干部扛红旗、争一流、站排头,打出了“一线最美国动人”的响亮品牌。
莫道春行早,更有早行人。穿行在阳春三月的河州大地,笔者欣喜地发现,一幅热火朝天的强军兴武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训练基地内,全市民兵“四会”教练员集训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担任“武教头”的数名专武干部忙碌于教室操场间,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示范演练、评估检验;在基层一线,专武干部们奔波于机关部门、乡间小路,紧前推进整组数据会审、国防法规宣讲、帮扶产业调研……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临夏军分区组织专武干部和民兵进行轻武器射击训练。
临夏军分区组织专武干部和民兵进行抢险救灾训练。
临夏军分区组织专武干部和民兵参加积石山抗震救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