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到,万物苏醒,府南河畔的四川省成都市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内也开始热闹起来。随着最后一名“被困群众”从废墟中抬出,成都市武侯区民兵教练员吴文杰立即按下了手中秒表。
“用时又快了6分钟。”在刚刚结束的模拟地震抢险救援行动教学示范活动中,8名来自成都市3个县(市、区)的民兵教练员在临时组队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在“信号中断、道路受阻、情况不明”环境中的人员搜救工作,用硬核实力赢得现场数百名民兵的掌声。
“6分钟虽短,但反映的是我们对提升教练员队伍战斗力的不懈追求。”在该警备区机关干部何其蔚看来,突出“武教头”这个重点,采取集中培训、实战锤炼等方式淬火强能,才能从源头上夯实省军区系统战斗力建设根基,实现战斗力建设的换挡提速。
“头雁领航”带动“雁阵齐飞”。与吴文杰站在场边当裁判不同的是,曾经参加过“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彭州市基干民兵教练员、特种救援分队应急排班长杨本刚则选择躬身“入局”、下场“一搏”。
迅速佩戴防毒面罩、快速构建封控区……笔者在该训练基地西侧的特种教学组训现场看到,接到上级指令的杨本刚面对尚未判明的“化学物质”和未知的“泄漏区域”,现场临机作出情势判定,带领5名防化洗消分队民兵仅用短短几分钟便成功作出判定并有序展开空气、人员和设施洗消行动。
光荣的桂冠往往是用荆棘编织的。曾几何时,成都市民兵教练员队伍建设也遭遇过一段“至暗时刻”。2023年春节前夕,一份调研报告放在了警备区领导的案头:近两年,民兵教练员流失率近20%,其中专业课目教练员流失超过半数,教学骨干组训能力更是参差不齐。
“成都是超大城市,驻军数量多、训练骨干多、专业资源多,我们却‘守着金山要饭吃’,全体人员需要认真反思。”复盘研讨会上,警备区党委一班人决定:进一步完善民兵教练员的选拔、培养、使用、奖惩等机制,着力打造人才“蓄水池”。
“没有好师傅就带不出好徒弟,提升民兵分队训练水平要从精选教练员抓起。”该警备区机关参谋杨金成告诉笔者,他们注重发挥地方人力资源优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技术人才纳入民兵教练员队伍建设“资源池”,在征求个人意愿和确保政治合格的基础上,将这些人才编进民兵分队并组织针对性培训,助力新型人才尽快成长为优秀民兵教练员。笔者翻阅本次示范教学教练员队伍花名册发现,组训施教的“武教头”、“金牌教员”超六成以上都是来自辖区高新信息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各行业领域的“业务大拿”、“技术标兵”。
示范教学巡演、业务骨干集训、典型战法攻关……为了更好更快地培养更多民兵教练员成为组训骨干,该警备区将教练员培训深度融入群众性大练兵、各级大比武、各类大考评之中,以任务为牵引、以实践为平台强化素质本领。同时,注重上下联动、行业联动、部门联动构建军地合力培养人才链路,及时完善教练员人才库,特别是对地方专业教员采用定向邀请的办法共同商定尽责与担责事宜,签订任教协议并颁发聘书。“‘武教头’就要善学善训!荣誉认可让我重燃报国情怀,参加演训总有使不完的劲!”走下演训场,满头大汗的杨本刚欣喜地说。
练强“师傅”,方能教会“徒弟”。如今,越来越多的能指挥、精业务、会组训、善管理的新型“武教头”活跃在民兵集训课堂、遂行在任务一线,辐射带动了该市民兵专业分队训练质量整体跃升。在前不久组织的综合军事训练考核中,参训民兵业务考核优良率超过了90%,实弹射击、战术基础等课目考核成绩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成都警备区组织民兵教练员开展抗震救灾课目训练。
成都警备区组织民兵教练员集训。
成都警备区组织民兵教练员进行特种救援行动实操训练。
成都警备区组织民兵教练员进行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