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江海平原,劳动在黄海之滨,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我们是民又是兵,革命传统代代传,劳武结合是精英……”阳春三月,江苏省海安市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门前58名新入队民兵高声唱响团歌,铿锵旋律激荡着新时代“红旗民兵团”民兵的忠诚与担当。
黄海潮涌,红旗漫卷。角斜民兵组织诞生在抗日烽火之中,参加战斗上百次,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和保卫海防中功勋卓越,堪称典范。1958年,角斜公社民兵团正式成立。1966年,该民兵团被命名为“红旗民兵团”。风雨兼程几十载,这支队伍始终赓续“红心向党、劳武结合、备战支前、担当奉献”的优良传统,在乡村振兴、戍边守防、应急抢险中冲锋在前、奋勇担当,以实际行动为猎猎红旗再添新彩、再续荣光。
角斜“红旗民兵团”组织党员民兵到该民兵团史绩陈列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摄影/张志荣)
角斜“红旗民兵团”利用训练间隙组织民兵开展随机教育。(摄影/张 剑)
“党在心中枪在手,红旗永跟党旗走”
“600多名全副武装的民兵肩扛步枪、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县城大礼堂,沿路闻讯而来的群众在欢呼、在鼓掌……”仲春时节,新入队民兵在参加出入队仪式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到当年授旗现场,角斜“红旗民兵团”民兵“党在心中枪在手,红旗永跟党旗走”的铮铮誓言在海安大地回响。仪式结束后,新入队民兵王为浩在“云端课堂”留言:“触摸虚拟锦旗时,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1941年3月,角斜“红旗民兵团”的前身“角斜民兵抗日自卫队”组建。这支民兵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历经战火硝烟,编制虽几经改变,但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党旗所指、团旗所向”的信仰始终不变。几十年来,角斜“红旗民兵团”始终把铸魂育人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出来,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融入日常工作、强军故事融入训练间隙、典型事迹融入政治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体验融入网上活动,构建起了立体式学习教育体系。每年民兵入队,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民兵团史绩陈列馆、上的第一堂课是老团长讲的传统教育课、学的第一首歌是角斜“红旗民兵团”团歌、参加的第一个仪式活动是面向民兵团团旗宣誓……
记者走进“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时,老团长汤长林正在为新入队民兵讲述1965年的传奇:该民兵团天奎女炮班首任班长曹莲凤带领8名女民兵,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赤手操炮,用算盘计算射击诸元、以树枝模拟炮架,在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刻苦训练数十天,最终在江苏省军区组织的大比武中力压男民兵夺冠。老团长一边动情讲解、一边摩挲着展柜中的训练手册,眼角泛起泪光。这些年,不只是老团长,民兵团的每个人都自觉当起了“讲传统、当传人”的“主角”——“95后”民兵李想将老团长汤长林口述历史制作成短视频《算盘与芯片的对话》,单期播放量破百万;70岁的老民兵李志生每天坚持唱民兵团团歌,每当听到他颤巍巍的声音时总让人湿了眼眶……
在角斜,民兵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红色基因已融入这座小镇的肌理。新中国成立前老民兵口述历史、新时代民兵骨干分享心得、新入队民兵交流体悟……新老民兵携手将“红旗永远跟党走”的信仰接续传承。近年来,他们抢救性采访73名老民兵,形成《红旗记忆》音像档案;采用扩展现实技术复原1949年渡江场景,让红色历史可感可触;利用网络平台建设“数字民兵团”展馆,吸引上万名网友“云打卡”……
在“民兵世家”授牌仪式上,74岁的老民兵王明与孙子王昊淼同台受奖。王昊淼一家祖孙三人都是民兵炮手,他拿着爷爷写满当年演训心得的笔记本动情地说:“以前爷爷用算盘、爸爸用计算器计算射击诸元,而现在我用人工模拟‘指挥系统’计算。工具虽然不断迭代,但我们‘听党话、跟党走’的红心始终不变。”
角斜“红旗民兵团”组织民兵走进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摄影/许海波)
“以参加民兵为荣,以比武夺牌为傲”
抗日战争时期,角斜镇民兵参加了数百次战斗,次次出色完成任务,被称为“一支没有番号的正规军”。解放战争时期,角斜镇有数千名民兵参战支前屡建奇功,赢得“英勇民兵”的赞誉。在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内,摆放着的“华东支前模范”符永芝等4人的功勋奖章似乎在诉说着他们曾经不平凡的过往——1949年渡江战役中,当时过江部队的渡船搁浅无法靠岸,120名民兵冒着枪林弹雨跳进冰冷的江水中,将一箱箱弹药和物资肩扛手抬送到我军阵地,他们说:“江水冰冷刺骨,但听见嘹亮的冲锋号声,浑身就像烧起火来一样热血沸腾!”
从抗日战争中“水上飞雷”大破敌舰,到5G时代无人机织就“智能海防”,角斜“红旗民兵团”民兵敢打必胜的血性基因薪火相传——1965年1月,女炮班在零下10摄氏度的野外赤手操炮创下了“三发三中”的纪录;2022年台风“梅花”过境,民兵突击队连续护堤12小时保卫了千亩养殖区……
“以参加民兵为荣,以比武夺牌为傲。”去年4月的一天暴雨如注,角斜“红旗民兵团”综合训练场上防化分队正在模拟核污染处置。“00后”民兵申群身着20公斤重的防护服,连续作业3小时后晕倒在泥浆中,而他被送医醒来后第一句话却是:“操作时间还能再压缩!”
刀在石上磨,兵在苦中练。该民兵团把演训场作为锤炼民兵敢打必胜信念和能打胜仗本领的平台载体,探索形成了“基础+专业+协同”训练模式,即组织刺杀格斗、武装泅渡等传统课目夯实基础,深化网络防护、无人机操作等新兴领域课目训练锻造尖兵,与驻训部队联演联训锤炼体系作战能力,在实装实练中不断挑战极限、锤炼打赢本领和胜战底气。
指挥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参谋人员快速进行战场态势分析……2024年仲夏时节,角斜“红旗民兵团”组织的一场实战化演练正在进行。只见各专业分队民兵或在电脑前计算分析、或操控无人机飞临“战场”侦察、或发送指令进行网络攻防,电波流转间你来我往“厮杀”正酣。“过去练单兵技能,现在要练体系作战。”该民兵团参谋长张增强坦言,高科技条件下援战保战倒逼着民兵转型升级。
战场急需什么就重点抓什么,民兵队伍紧缺什么就突出建什么。角斜“红旗民兵团”紧盯未来战场需求积极优化创新编组工作,按照“任务区域+产业链”的模式重构队伍,在化工园区组建防化分队、智能制造产业园嵌入无人机分队、相关区域布设信息侦搜网,实现布局合理、编组科学;坚持科技赋能,列装无人机、巡逻机器人、智能洗消等装备设施,搭建数字化全域态势感知平台,指挥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深化战训耦合,构建形成了“海上救援——动态掌控——应急处突”能力链,年均处置海上险情30余起,成为了随时拉得出、打得赢的“水上尖兵”。
黄海9号哨位,空气中氤氲着海风的咸涩。“00后”女民兵汪小丽指尖轻点屏幕,随着2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海岸线高清影像实时回传指挥屏,她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从望远镜里找目标,现在通过大数据分析便可感知战场情况。”系统记录显示:2021年以来,该民兵团成功处置海上险情132起,锁定可疑目标并协助破获涉法案件33起。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咱民兵”
从惊涛骇浪中的生死救援,到阡陌纵横间的躬耕原野;从抢险救灾的“最美逆行”,到乡村振兴的“迷彩担当”……一直以来,角斜“红旗民兵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乡村振兴勇当模范、帮难解困主动作为,用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着倾心为民的铮铮誓言。
1991年抗洪、2011年防御台风“梅花”、2018年抵御台风“山竹”……黄海怒涛间,民兵团民兵的迷彩身影总是劈开巨浪的第一道锋刃。2023年台风肆虐之夜,角斜“红旗民兵团”的民兵应急分队顶风冒雨巡堤查险,连续奋战40小时保住了千亩养殖区。看着从海堤上撤下来一身泥水的民兵,老民兵曹平仿佛看到了老一代民兵抗击台风的场景,他竖起大拇指说:“不管什么时候,民兵团的民兵一直都是好样的!”
任务面前冲在前,危难时刻显担当。2015年度的“中国好人”、民兵陈群奋力将落水者托举起来,自己却在漩涡中永远沉了下去;2017年度的“中国好人”、民兵纪育明海上迎风破浪,奋不顾身勇救翻船溺海的8位渔民……每当人民群众遇到危险时,角斜“红旗民兵团”民兵总会不顾危险挺身而出,用“爱”写就大写人生。这些年,该民兵团3人当选“中国好人”,5人获评“江苏好人”,26人被评为“南通好人”、“海安好人”,成为了民兵团闪亮的“精神坐标”。
在角斜镇“拥军路”7号小院内,90岁高龄的孤寡老人汪宝根家中贴着一张特殊的值班表:周一民兵丁强送药、周三民兵李媛打扫卫生、周五民兵孙小军补充生活用品……十几年来,他的“民兵儿子女儿”会定期送来新鲜食品和生活用品,虽然民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像这样与民兵‘亲情结对’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有70多户,有的还是几代民兵接力照顾。”该民兵团领导介绍道。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咱民兵。”如今,角斜“红旗民兵团”坚持“全域覆盖、多维联动、平战结合”,织就了一张立体协同服务网——智能救援系统覆盖200平方公里区域,能够及时处理各类险情;“民兵驿站”安家乡村社区,提供急救培训、矛盾调解等40项服务;“云上民兵团”平台24小时在线响应民生诉求。这张网,“网”住的是群众急难愁盼、“托”起的是“兵”民情深,“迷彩绿”成为了乡亲们心中最温暖的颜色。
一面红旗照亮千帆路,万缕真情织就爱民网。角斜“红旗民兵团”为民服务的“涟漪效应”激荡成潮——民兵救援分队年均驰援苏浙闽10余次,智能潮汐预警系统被沿海多市县引进,惠及10万群众;乡村振兴“迷彩+”模式辐射全市,培育出230个“民兵助农示范点”,带动超10万名群众增收;常年坚持“送教育下乡、送文艺进村”活动,先后为广大群众和学生上国防教育课200多场次、到乡村举行文艺巡演500多场次……“红旗民兵团”的名字越叫越响、名片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