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山梁上的“红色娘子军”

—— 记湖北省鹤峰县贺英女子民兵连

文 | 张 梨 向 杰 陈一琛

阳春三月,湖北省鹤峰县樱花早已开满山坡。在海拔1400米的中营镇红岩坪村村委会院坝里,贺英女子民兵连正在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春季防火应急演练,依旧寒凉的山风丝毫没有影响她们的训练热情。

红岩坪村是红三军军部旧址所在地。革命战争年代贺龙元帅曾率红军多次来到这里,新中国“双百人物”贺英也在此坚持游击战多年。为更好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贺英女子民兵连于2020年5月在红岩坪村组建。近5年来,姑娘们始终坚持奋战在抢险救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应急行动和为民服务工作一线,她们被湖北省评选为“荆楚楷模”年度人物、民兵连也先后被该省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今年又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她们是“山梁上的‘红色娘子军’”。

贺英女子民兵连组织民兵进行基础课目训练。

贺英女子民兵连组织民兵进行基础课目训练。

贺英女子民兵连组织红色文化宣讲员培训

“取名‘贺英’,就是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武陵山腹地的红岩坪村,一座座青瓦木楼掩映在云雾间,身着作训服的贺英女子民兵连民兵正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红三军军部旧址,重温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足迹。

一个大山里的村庄,为何要成立一支以英雄贺英名字命名的女子民兵连?答案在每一名女民兵的心头回响:“取名‘贺英’,就是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战斗之余贺龙元帅常来这块田扶犁耕地,并把耕三四寸深的犁改装成能耕五六寸深的犁,土质的改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乡亲们称其耕种之地为‘军长田’。”2月上旬,鹤峰县中小学校开学第一课“上线”,贺英女子民兵连的红色文化宣讲员通过视频连线为广大师生讲述革命前辈在红岩坪村战斗生活的故事,引得大家连连赞叹。如今,该民兵连定期走进中营镇麻水小学、高丽小学等学校宣讲红色故事,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更成为了广受师生欢迎的“金牌课”。

这些年,贺英女子民兵连采取集中授课辅导、理论串讲、辨析讨论等方式常态向村民和游客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并先后整理出版了《贺龙在鹤峰》故事集、编创了反映当地军民英勇事迹的情景音乐剧《那一抹红》,遴选骨干力量开设了“娘子军微课堂”,同时还组建了“红色文艺轻骑兵”宣传小分队,以实际行动肩负起英雄精神“播火者”的使命。

与此同时,该民兵连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逐步打造形成了集“红三军军部旧址参观+特色剧目《红岩之上》实景演出+村内24处革命遗址游览”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并通过民兵全程精彩解说演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峥嵘岁月里革命先辈的热血与忠诚。目前,该旅游线路已累计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不仅拉动了红岩坪村集体经济、更让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一轮红日爬山梁,铁血骏马奔驰在岩壁上。在那红色的沃土上,红岩坪的名字天下扬……”夜幕时分,贺英女子民兵连组织新入队民兵学唱革命歌曲《在那红色的沃土上》,歌声中浓浓的“硝烟味”将铁血与柔情一并揉进了武陵山脉的褶皱里。去年8月,贺英女子民兵连在鹤峰县6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扩建班排,入队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她们前往红三军军部旧址讲述英烈故事、重温红色历史,让革命精神在每名民兵心中扎下根、开出花。

贺英女子民兵连组织党员民兵过党日。

贺英女子民兵连民兵与军地领导为立功军人家属送喜报后同其合影。

“训练标准从不因性别打折扣”

清晨时分,鹤峰县中营镇红岩坪村被雨幕笼罩。训练场上,贺英女子民兵连的32名民兵正在练习防汛排涝装备的操作使用,雨水顺着迷彩帽檐连成银线,打湿的作训服紧贴在脊背上。抓住下雨的时机进行强化训练,早已成为了该民兵连的家常便饭。“雨季快到了,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民兵教练员谭家文看着训练场上的女民兵感慨:“训练标准从不因性别打折扣。”

“巾帼不让须眉”,这在贺英女子民兵连从来都不是口号。她们在训练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天气多么恶劣、课目多么复杂,都能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同时,她们还主动到驻军部队跟训联训,并在训练场上叫响:“战士能吃的苦,我们啃也要啃下来;战士能达到的成绩,我们拼也要拼出来。”

平时练得精,战时才能打得赢。去年,贺英女子民兵连在该县组织的民兵练兵比武活动中与男民兵们同台角逐,最终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近年来,该民兵连多次被上级表彰为“民兵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连长向鑫在全省民兵干部集训比武中因训练成绩突出受到通报表扬,同时有多名民兵在群众性比武竞赛中被评为“神射手”、“战术标兵”、“战场救护能手”等,一个个亮眼成绩让铿锵玫瑰更加璀璨夺目。

2020年6月,暴雨突袭中营镇,河流水位暴涨,数栋民房和千亩良田面临被淹的险境,贺英女子民兵连闻“汛”而动,边转移群众、边疏通沟渠、边转运物资,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2023年3月,红岩坪村附近山体滑坡,道路通行受阻,40余名民兵冒着飞滚的碎石清理路障,连续奋战3个多小时抢通了道路。前不久,暴雨突袭红岩坪村,贺英女子民兵连红岩坪排排长陈培带领女民兵走访村民、转移受灾物资、排查安全隐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该民兵连组建以来先后参与抢险救灾和安全巡逻等100余次,累计清理排洪沟土石方300余方、疏通河沟2000余米、助农抗旱浇水300多亩,成为了一支随时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巾帼劲旅”。

“她们是大家心中最离不开的人”

红岩坪村有个“龙须沟”,多年来因枯叶常年堆积腐烂而散发出难闻怪味。2022年,贺英女子民兵连主动请缨,带着铁锹和手推车连续奋战3天才将枯叶清理干净,后来姑娘们又自掏腰包买来花种播种出3亩花田。如今,“龙须沟”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每当谈起此事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对她们赞不绝口。

民兵亦兵亦民,在基层治理中具有“先天”优势。多年来,贺英女子民兵连充分利用自身政策清、分布广、威信高、民情熟等优势,主动当好和谐乡村“引路人”、群众需求“代言人”,创新建立“民兵干部包组、党员民兵包户、人人结对帮扶”助农模式,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助农兴农等活动,既有“嘘寒问暖”、又解“急难愁盼”,村民们都说:“她们是大家心中最离不开的人。”

多年前,红岩坪村还是全镇有名的“上访村”,因山林边界线、宅基地划分等问题,村委会门口常聚着吵嚷的村民。为此,该民兵连主动就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分门别类制订“一案一策”矛盾问题化解措施,用心用情解开群众心结,使该村积压纠纷全部得到解决。两户村民因山林边界产生纠纷多年,民兵彭玉兰和村干部多次上门讲“法”说“情”,促使两家握手言和,彭玉兰也被群众称为“金牌调解员”。

“民兵连的民兵不偏不倚,我们心服口服。”在她们的调解下,许多当事人转身成了文明乡风的宣传员。风正了,心齐了,劲就更足了。如今,红岩坪村村集体收入年年增长,昔日的“火药桶”变成了“文明村”,村年度考核更是由以往全镇倒数第一跃升为正序排名第一。

在青山碧水间,有一条旅游公路连通着红岩坪村与外界,让天堑变成通途,这便是村民口中的致富路、幸福路。而在该路建设初期,涉及84户村民的占地问题一度让工程停滞。在关键时刻,贺英女子民兵连民兵率先让出祖辈耕种的土地,并主动跟进做好乡亲们的工作,后来在多方努力下公路建设得以顺利施工。看着即将竣工的公路,农家乐老板倪世家笑逐颜开:“这多亏了女民兵带头啊!”

“我们就要当好群众致富路上的好帮手”

“这里是鹤峰县太平镇的洞长湾村,我身后这栋老木屋就是贺英纪念馆……”今年春节假期,贺英女子民兵连民兵讲解员徐洪娟通过视频向全国各地的观众介绍当地革命遗址,其生动的讲解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由此带动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种辣椒要像带兵一样讲究章法!”在另一个“战场”上,裤脚沾满泥土的女民兵赵方艳正站在百亩辣椒基地前与记者分享着种植心得。这位“80后”的女民兵带领乡亲们建起生态种养合作社,让2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10万元。

从“网红”讲解员到辣椒基地的“指挥官”,从家庭主妇到助农骨干,贺英女子民兵连的民兵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用汗水与智慧赢得了乡亲们广泛好评。

在鹤峰县,贺英女子民兵连的“迷彩力量”引发“链式反应”——种植户、民兵田德平历经上百次试验发明的农机让生产效率提升30%,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老民兵朱红霞的蔬菜合作社带动40多户社员年均收入增长20%。贺英女子民兵连连长向鑫介绍,她们汇聚涵盖中药材、旅游、机器制造等多个领域的40余名女民兵产业能手,探索推开“1+N”帮扶模式,分别由1名女民兵产业带头人绑定多个农户,实行技术共享、难题共诊、资源共用,有效助推了农民增产增收、乡村全面振兴。

“头雁”领航“群雁”飞。如今,红岩坪村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1400万元,高山蔬菜亩均增收500余元,中蜂养殖规模突破500箱……“我们就要当好群众致富路上的好帮手!”贺英女子民兵连的女民兵们看着昔日穷山梁上的喜人变化,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内心升腾了起来。这些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女性带着英雄的豪气,在演训场上追梦、在千亩良田里写诗、在风雨逆行中歌唱,山梁上的“红色娘子军”形象在群众心中变得越来越高大,成为了一张闪亮名片、一道亮丽风景。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