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民兵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度效”

文 | 刘魁毅 袁志义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把握好“时度效”,就是抓住时机、顺应时势,就是卡好尺度、掌控力度,就是提高效率、注重效果。

把握好“时”。“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教育必须跟着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观察时势、把握时机,教育重心、内容、方法等都要因时应势而变。尤其是民兵聚之为兵、散之为民,难以像部队一样经常性集中组教施教,这就更要紧跟时与势、瞅准时与机,打破传统、创新举措。要改变“大而全”的灌输理念,青年民兵虽有着独特的认知习惯和接受方式,但他们并非“装睡的人”、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并非拒绝理论灌输、而是不喜欢缺乏针对性的说教,尤其不能搞成单一式硬性灌输,应结合时事政策、找准热点话题、简明扼要点题,防止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否则只会是“雨过地皮湿”,达不到效果。要坚持“小而精”的叙事原则,抓住拉动点验、出队入队等时机,结合民兵关注的优待、表彰等“小细节”,以“小切口”讲明“大道理”、用“小故事”阐释“大情怀”,让教育有情有意、可触可及。同时,要打造“短平快”的网络讲台,引导民兵把手机“刷屏”的时间转化为自我教育的时段。

把握好“度”。“心中有尺,行事有度。”开展民兵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握“火候”、注意分寸,既不能操之过急、用力过猛,也不能敷衍了事、浅尝辄止。只有精准把控“火候”,才能防止教育内容过宽、时间过长,超出民兵心理和认知承受度。教育应区分集中和平时,突出实用管用、抓住重点焦点,做到既参照军队要求又彰显自身特点,以恰到好处的“火候”把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针对平时散在民间的特点,突出经常性思想教育,依托基层武装部抓好时事政策、国防法规等基本常识的宣讲,着力强化民兵身份认同感;针对基地化集中训练的要求,突出职能使命、战斗精神等内容的系统宣讲,开展一人一事的解疑释惑,做到“漫灌”和“滴灌”相结合、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相衔接;针对执行应战应急任务的实际,突出荣誉感召、典型激励等内容的随机教育,坚持身教胜于言教,通过有力的示范引领使教育更具说服力感召力。

把握好“效”。“教育好不好,最终看成效。”《以实际成效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办法(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检验是提高教育铸魂育人质效、强化中心环节作用的重要手段。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评价这一“工程”的质量,不能只看“图纸”,而要对“建筑”进行实地测评。评价教育时,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根本要素,看受教育者思想上是否有转变、行动上是否能落实。衡量民兵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也要始终盯住民兵的现实思想反映去检验,而检验评价的关键指标是人员集结齐不齐、参训比例高不高、战斗精神强不强、完成任务好不好;检验评价的方式方法则注重跟着任务进展评、跟着解决问题评。同时,加大对教育者的考评力度,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多受教育,防止说做“两张皮”,切实以自身良好形象带动和感召广大民兵,推动教育走深走实、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