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牛扎坪的“拓荒牛”

文 | 卢 军

仲春时节,笔者站在湖北省宜昌市牛扎坪村的观景平台凭栏远眺,“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横卧碧波之上,峡江静流,千帆竞发;野生猕猴或在丛林间嬉戏,或聚集在观景平台,或与游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趣味横生,好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

然而,1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水下大河;男儿下枝江,女儿嫁宜昌,剩下几个老人家,趴在山上挖黄姜。”70多岁的村民覃宗典说的这段顺口溜,就是当年牛扎坪村的真实写照。他说,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亏了有“华仔”。

覃宗典口中的“华仔”,就是牛扎坪村村支书、民兵连指导员姜少华。“村里人都叫我‘华仔’,这是对我的肯定和认可。”姜少华笑着说:“其实,村子的变化主要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和一支能打硬仗的民兵队伍,尤其是民兵,他们当先锋、打头阵,每个项目、每次活动都凝结着他们艰辛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

2014年,在全村党员群众的期盼中,姜少华走上该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面对“无水、无路、无产业”的现状,姜少华如何才能不负众望?

“聚人心、修道路、找出路”,上任后的姜少华因地制宜踢开了“头三脚”。

2015年,姜少华协调三峡集团长江电力公司,通过三级加压提水的办法,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2016年,姜少华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结合当地典型喀斯特地貌这一自然优势,深学习、广调研,确立了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核心的思路,制订牛扎坪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并先期着手拓宽村里的进出道路和旅游公路建设。都说“要想富,先修路”,然而,村民们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咱们这穷地方,修了路也没人来。”

姜少华心里清楚,之所以这样,深层次原因是群众对他这个书记和这届班子还没信心。如何凝聚人心、树立信心?

这期间,恰好有几只野生猕猴跑到了牛扎坪村。看到它们,姜少华眼前一亮,当即组织民兵用苞谷、花生、红薯喂养它们。渐渐地,习惯了牛扎坪生活的猕猴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连野生猕猴都能留得住,还愁引不来八方游客?”姜少华趁热打铁,带领民兵和村民苦干实干、紧前快干,先后完成村里3条主干道的拓宽任务,并在当地央企的援建资助下增设了太阳能路灯和垃圾箱。道路修好后,他又想方设法引进国际山地越野赛落地牛扎坪。就是这样一件件振奋人心的“大事”,让村子一下声名大振。

牛扎坪村的基础设施“一年一个样,四年大变样”。接下来的几年里,该村通过组织民兵和村民在30多个山头栽种不同品种的四季水果,让过去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通过建设花木城,让兴建葛洲坝工程时留下的废弃采石场成了辐射川东鄂西的区域性花卉苗木集散交易中心;通过兴建文化广场、打造观景平台,让牛扎坪村成为来自四面八方游客竞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有花的时候办花节,有果的时候办果节,无花无果的时候办越野赛、自行车赛等活动,牛扎坪村成了宜昌城区名副其实的可览、可游的“后花园”。2023年,该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如今的牛扎坪村,产业强、村民富、生态美,牛扎坪人心气儿顺了、足了、旺了,新的顺口溜又编出来了:“组组通公路,户户亮电灯;穿的是新衣裳,住的是大洋房;山里飞来了金凤凰,出去的姑娘回家乡。思一思,想一想,还是党的政策富了我们的穷山冈。”当姜少华谈及作为该村村支书、民兵连指导员多年来扎根乡村建设发展时,他感慨道:“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防后备力量战线的‘老兵’,我还要接着为父老乡亲们再干一些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