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木棉花开别样红

—— 广东省广州市军地创新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纪实

文 | 郭 斌 于洪建 陈 美

“3,2,1,启动!”3月1日上午,随着灼灼如火的木棉花由无人机在空中播撒而下,“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在该市“团一大”纪念广场拉开序幕。该活动自2023年开展以来,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成为广州市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又一创新品牌。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近年来,广州市军地始终以开拓进取的姿态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在优化教育阵地、突出教育重点、创新教育手段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展现了特有的“广州速度”。

广州市军地在广州新华学院组织学生军训活动。(摄影/谢   亮)

广州市军地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传承红色文化系列宣讲活动。(摄影/陈   美)

国防课堂设在“家门口”

仲春时节,漫步在荔湾区沙面街道的大街小巷,作为广州市市花的木棉花竞相绽放,户外景观可谓别具韵味,一幢红白相间装饰一新的院落门前来往的人员络绎不绝。此处就是刚刚揭牌开放的“沙面国防教育中心”,这也是广州市首个街镇级国防教育中心。与此同时,黄埔区永和街道、白云区大源街道等也陆续建起了街镇级国防教育中心,让干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观学习、接受教育。

在羊城,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受教育”的地方不只有国防教育中心。去年3月,文德楼周恩来夫妇旧居在经过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广州市首个在居民区内部运行的红色场所。修复后的文德楼内设置了无人讲解系统,参观者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听到相关的革命故事。提及这些国防教育场所的设立,附近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负责人难掩喜色:“有了这些场所,我们就可以就近就便组织学习教育活动,真是太方便了。”

“把国防课堂设在‘家门口’,不仅可以有效激活尚武精神的血脉基因,更能集约使用资源提升国防教育质效。”广州市领导介绍,多年来该市依托军地资源大抓国防教育阵地建设,持续优化结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功能作用,先后建成1个市级国防教育中心、10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4个国防教育基地,并用“一把尺子”统一标准、明确规范、加强督导,推动全市各级国防教育阵地建设实现“齐步走”、努力“争上游”。

广州市海心沙亚运公园被誉为该市的“城市客厅”,打卡点多,人流量大。针对这一特点,广州警备区指导相关武装部为公园内的“青年民兵之家”设计制作军兵种知识、兵役政策等展板并常年对外免费开放,不仅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接受到国防教育,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参观。近年来,广州警备区紧紧抓住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这一契机,把国防教育职能作为重要内容嵌入其中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实现了武装工作与国防教育互促共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广州市各大国有企业纷纷建成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青年民兵之家”,成为其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越秀区先烈中路小学等大中小学校也先后建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国防教育长廊,让师生们随时能够徜徉国防知识的“海洋”、接受尚武精神的熏陶……放眼羊城大地,一个个开设在群众身边、体验感十足的“国防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此构建起的网格式教育矩阵功能作用愈加明显。

广东省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为学生讲解国防知识。(摄影/陈   美)

广州市军地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沉浸式国防教育活动。(摄影/林思艺)

燃旺崇军尚武的“火苗”

“有人问我,这样做值得吗?我说那和平日子里的万家灯火,对我们来说胜过一切雷鸣般的掌声……”前不久,在广州市组织的“国防教育暨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如期在广州大学举行,来自广东省优秀退役士兵宣讲团的宣讲员唐新雨向现场300余名毕业生讲述的励志故事赢得阵阵掌声。随后,该市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杜莉教授以“俄乌冲突的思考与启示”为题带来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越秀区征兵办负责人紧接着就大学生入伍学费补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多侧面的教育引导让青年学生逐梦军旅的“火苗”越燃越旺。

广州市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在校大学生数量居于全国前列。该市军地紧盯这一群体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暨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采取“省优秀退役士兵+市国防教育讲师团+区征兵政策宣讲队”相结合的方式,合力推进国防教育与征兵宣传工作结合进行、同步开展。同时,他们积极完善政策框架体系、优化课程教材、打造品牌活动,推出一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区域特色又能广域复制的国防教育“招法拳法”。

——建好军事类社团。推动84所高校建成军事兴趣类社团矩阵,形成“校团委统筹——武装部指导——退役大学生牵头”的三级组织体系,选聘150余名现役及退役军人担任高校军事类社团导师,打造战术格斗、军事沙盘等特色课程,指导各高校社团开展“国防文化节交流展示”、“国防知识擂台赛”等活动120余场,让百花齐放的军事类社团、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成为菁菁校园一道道亮丽风景。

——打造红色宣讲品牌。组建由军队院校专家、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高校军事理论教员构成的红色宣讲团,定期组织备课示教和研讨交流,持续开展“戎耀讲堂”、“青春邂逅边防”、“退役军人展风采”等主题宣讲,并依托校武装部、校史馆、辖区各红色场所开展情景式教学,打造形成了一批师生喜闻乐见、宣讲效果好的课程品牌,激发了广大学子崇军尚武热情。

——探索军训自训模式。由广州警备区会同各高校构建“基地化集训+模块化考核+动态化认证”培育体系,引入激光模拟交战系统等信息化教具,开发“基础训练+战术救护+心理战抗压”三维课程,对学生自训教员进行“四会”教学法、初级指挥和综合训练法考核并为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培养出了一批素质过硬的军训教员。截至目前,该模式已覆盖33所高校,参加军训学生达13万多人次。

科技赋能点亮“英雄之城”

“趁年轻,当兵去”、“激扬青春,强军有我”……近段时间,广州市珠江两岸风光旖旎、灯光璀璨,一波超燃的海报和主题灯光秀接连上演。变幻的灯光幕墙、舞动的激光线条、绚丽的视觉效果点亮了该市的“国防之光”,引来不少游客和群众驻足观赏。

灯光秀宣传的良好效果,让广州市军地领导看到了新形势下开展国防教育的发力点。近年来,他们充分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国防教育,引入裸眼3D、数字沙盘等技术手段以及雕塑、书法、油画等艺术形式升级改造市国防教育中心,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设备、车载移动电视等装配多辆“国防教育大篷车”、国防教育主题公交车,将户外灯箱、LED大屏幕设置在交通要道、核心商圈、地铁车站等人员流动密集区域,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国防教育网页和“广州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逐步构建起集科技赋能、全域覆盖为特征的“广州地标、一江两岸、校园村居、线上线下”的国防教育宣传矩阵。

“广州市创新开展国防教育的做法也为民兵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便利,可谓‘叫好又叫座’。”广州警备区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针对民兵数量大且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广州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开设“民兵网络课堂”专栏,专门设置“国防公开课”并推出优质国防教育课、红色故事会、国防主题演讲短视频等,让民兵随时随地可以收听收看接受教育。

目前,“英雄花开英雄城”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红棉之旅”、“红棉展映”、“红棉学堂”等十二个主题板块的红色文化展演展映和研学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掀起全民参与热潮,全民国防教育的“大船”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