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仲春时节,湖北省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内彩旗猎猎,该县入伍新兵迈着整齐步伐在雄壮的“铜锣谣”中跨过“出征门”,从这里奔赴各“战位”。
革命战争年代,一首“铜锣谣”掀起大别山区革命热潮,100余万黄冈人民参军参战,44万英雄儿女壮烈牺牲,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诗篇。进入新时代,黄冈市军地携手深挖红色资源富矿,通过系统性保护、创造性发展、嵌入性实践,在保护和传承中让红色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武穴市人武部组织专武干部到红色场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摄影/杨港)
擦亮红色名片,让不灭的印记“炫”起来
祭先烈、传精神、励斗志……清明节前夕,一场特殊的“寻根之旅”在黄冈革命烈士陵园展开。活动现场,黄冈军分区官兵为烈士擦拭墓碑、敬献鲜花,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在感悟先烈事迹中砥砺初心使命。
巍巍大别山、铮铮英雄魂。黄麻起义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七里坪长胜街……100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如同珍珠般散落在黄冈1.75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间。但令人惋惜的是,部分红色遗址遗迹因地理位置偏远、年代久远加之多为砖石结构,导致损毁严重。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挖掘和讲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是军地的共同责任。”黄冈军分区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坚持把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紧抓不放,在统筹用好资源、创新方法手段等方面精准施策,聚力推进革命遗址精准化、系统化保护。
出台政策法规、加强资金投入、打造特色品牌……记者从黄冈军分区机关了解到,黄冈市军地打出了以“规划+机制+技术”为内容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组合拳”:出台《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黄冈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一揽子新规新制,将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国防教育基地名录,系统性推进革命文物的整体修缮与保护;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文物管理保护责任体系,为革命遗址遗迹制订“一处一策”保护方案,并组建专职文保员队伍开展常态巡查与动态监测;引入数字化技术对革命史料、烈士遗物进行3D扫描建模,建立更新全市文物资源信息数据库,搭建红色资源数据馆,推进馆藏文物档案数字化管理,实现文物信息云端存储。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一时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保护、修缮红色场馆蔚然成风:罗田县筹措资金5000万元,修缮大别山革命斗争纪念馆等,吸引了大批游客;麻城市检察院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回头看”,使6处破损风化、年久失修的烈士纪念设施焕然一新;团风县将八斗湾共存社成立旧址修复工程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全面推动革命遗址设施提档升级。
红色薪火代代相传。随着一项项保护措施落地生效、一批批红色遗址不断修缮、一段段红色历史焕发生机,黄冈市的红色名片也愈发鲜亮。
英山县人武部组织预定新兵到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陈列馆开展教育活动。(摄影/余传海)
讲好红色故事,让尘封的历史“活”起来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近日,红色情景剧《芦花白、芦花美》在黄冈东坡文创空间剧场火热上演,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配以细腻的唱腔,收获场场爆满与交口称赞。“逼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残酷的斗争场景!”观看结束后,不少游客仍然沉浸其中直呼“震撼”、“很受教育”。
在黄冈,“受教育”的地方不仅是剧场。走进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地面AR地标,3D动态历史画面便跃然屏上,革命先辈的虚拟立体影像随即生动讲述起义故事,并同步生成电子版“革命足迹手册”引导游客参观。“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推出‘沉浸式’旅游打卡项目,可以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黄冈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说。
“‘走近’是增强国防教育效果的好方法。”在黄冈军分区领导看来,“红色+文旅”的迅速走红再一次证明红色文化教育必须让群众现场体悟、亲身感受,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此,黄冈市军地迅速以“融合创新”为抓手,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文艺创作、城市建设、文旅项目之中,既有效焕发了红色文化生命力、又为全民国防教育注入了强劲动能。
——融入文艺创作。以红色故事为内核,军地携手创作出一批形式多样的红色文艺精品:依托真实革命故事改编创作《黄冈记忆》、《长江边的婚礼》等红色剧目80余部,借助红色革命场馆推出《我和我的红安》、《红安亮剑》等实景体验节目8部,挖掘史料编撰出版《抗日烽火》、《大别山上铸忠魂》、《红旗漫卷》等红色书籍70余部,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
——融入城市建设。以顶层设计为抓手,军地携手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文化长廊、革命故事展板、长征纪念雕塑等红色文化景观,合力推动“国防教育书屋”、“英模事迹展览馆”等红色教育场所建设,精心打造“拥军先锋号”公交专线等,让红色火种照亮这座英雄之城。
——融入文旅项目。以红色资源为引擎,军地携手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红安县打造“重走长征路”实景研学线路,在行军拉练、穿行战壕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中传承长征精神;武穴市以创建红色名村为抓手,打造“红军洞”、“红军街”等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红色IP”,成为了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英山县投资3000万元修建长征精神体验园,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
从大别山麓的红色歌谣到街头巷尾的红色印记,红色文化在结合融合中不断得以发展、焕发强大活力,并逐渐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特有的文化标记。
赓续红色基因,让高擎的火炬“燃”起来
“战友们用生命守护山河安宁,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前不久,团风县人武部邀请参战老兵詹友清走进民兵训练基地讲述战斗故事,用亲身经历为即将踏上军旅征程的新兵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无不让在场人员为之动容。
“激活文化‘软实力’,激发强军‘新动力’。”翻阅《黄冈军分区年度政治工作要点》看到,该军分区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邀请参战老兵、烈士后代走进军营与官兵“面对面”交流授课,组织官兵到红色革命场所参观见学;组织创作红色题材文艺节目、编写红色文化教材,并借助VR、AR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课堂;积极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营区氛围建设,精心打造荣誉室、长征精神展板、红色文化长廊等,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洗礼和思想淬炼。
2024年2月,黄冈持续遭遇冰冻、雨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导致交通中断、险情频出。“必须全力保障道路畅通和市民出行安全。”天蒙蒙亮,黄冈军分区快速响应、迎寒而上,组织官兵和民兵连续作业14小时打通交通“生命线”。战士叶振中不顾双手冻伤连续作业,民兵涂锐主动包揽脏活累活浑身湿透毫不在意……一个个奋斗奋进的“迷彩身影”让当地群众感叹:“仿佛看见了当年的红军。”
文化如火,炼铁成钢。随着红色文化与国防动员事业的深度融合,在该军分区官兵中比思想觉悟、比训练成绩、比精神风貌的氛围日益浓厚,使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前不久,一场上级组织的全要素演习在该市民兵训练基地展开,全体参训人员勇挑重担、奋力争先,一道道指令快速落实、一个个课目高标准完成,红色文化赋能国防动员的成效在练兵场上得到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