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风展红旗映钢城

—— 江西省新余市聚力加强新时代党管武装工作纪实

文 | 郭柳娉 郭冬明

全市基层武装部政治教导员培训率达100%,民兵工作开展情况考评跻身全省前列,征集的新兵中大学毕业生占比达75%……在前不久召开的江西省新余市党管武装工作述职会上,一份亮眼成绩单令人欣喜。

新余是革命老区,一直有着崇军尚武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该市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主动担当兴武重任,注重在建章立制中规范工作、在科技赋能中激发活力、在纾难解困中提升质效,倾力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使昔日的革命老区不断焕发管武新动能、兴武新气象。

新余市专题召开党管武装工作汇报会。(摄影/戴运高)

立起管武兴武的“硬杠杠”

“如何提升基层武装工作质效”、“如何征集更多部队需要的高素质兵员”……前不久,在渝水区罗坊镇“武装议事堂”里,镇领导与专武干部就抓好年度武装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具体落实举措。去年年初,该镇针对武装工作相对落后的实际,依托镇武装部会议室搭建起“武装议事堂”,定期议“兴武”之事、研“管武”之策,有力推动了武装工作落地落实,武装部全面建设由一年前的“一般”跃升为“全优”,立竿见影打了“翻身仗”,做法在新余市全面推广,而这正是该市坚持靠制度全面督导、末端抓建武装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党管武装,一村一镇都是阵地。”针对基层武装部建设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该市建立“双清单+双督办”机制,每年拉单列表制订军地互办实事清单和重点问题推进清单,军地联合成立专项督导组,通过“月度通报、季度会商、年度考评”跟踪工作进度并将纪委监委嵌入监督链条,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启动问责程序,立起了武装工作的“硬杠杠”。同时,该市还将党管武装纳入党政部门工作职责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体系,纵向看成绩、横向比差距,一项项问题挂号销账。在诸多机制带动下,一个个“后进”反超成为先进。

近年来,新余市各级党政领导主动担当管武兴武主体责任,坚持把武装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在落实好双向兼职、党委议军、工作述职等制度外,还建立武装工作“绿色通道”,“涉军涉武”议题第一时间上会,涉及单位积极主动认领,做到先办快办、急事急办、应办尽办。去年,新余市相继完成了新余军分区机关战备值班室改造、指挥信息化设备配置补充,市、县、乡(镇)三级民兵战备物资器材库升级扩建,使该市武装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该市坚持把选优建强专武干部队伍作为提升基层武装工作质效的有力抓手,建立专武干部常态分级培训制度,注重把战备执勤、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作为锤炼专武干部的平台和载体,专武干部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建立专武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结合武装工作实绩和综合考评成绩向地方推荐优秀专武干部,并建立武装部部长“后备库”,因人因岗全面从优遴选专武干部,有效激发了大家想武装、干武装的积极性。“武装工作让我尝到了甜头、更有了奔头。”渝水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劲感叹道。此前他在该区水北镇武装部担任了3年的部长,就是因工作成绩突出而被优先交流使用。近两年来,该市已有10名优秀专武干部因武装工作抓得好、有成效得到提拔重用。

新余市军地定期组织专武干部、民兵骨干进行集中训练。(摄影/王志宽)

新余军分区在演训场现地表彰奖励优秀民兵教练员。(摄影/万   铠)

激活科技赋能的“新引擎”

“报告,森林灭火救援实战演练准备就绪,请指示!”“开始!”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场军地联合消防救援演练在新余市某训练基地拉开帷幕。无人机实时监测灾情、全地形无人车上阵灭火、通信指挥车保障救援……多支民兵新质力量携装集结、多种新装备登场亮相,这精彩的一幕是该市坚持科技赋能提升民兵遂行任务能力的一个缩影。复盘总结时,新余军分区领导看着一体化信息平台显示的数据感慨地说:“这种科技含量十足的演训,得益于党管武装工作积极向新质力量的延伸拓展。”

近年来,该市抽调力量多次深入辖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重点在军地通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单位中遴选政治素养好、国防意识强、专业素质硬的专家骨干编建新质民兵分队,使民兵新质力量占比连年上升。该市还建立健全“军队需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用好辖区资源,持续加强供需对接和物资保障,全力做好军民新质装备预征预储,积极将国防动员潜力转化为应战应急的实际能力。

“让地方信息技术更好服务保障部队战备训练工作。”新余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合力建设系统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的军地一体化信息平台,将政府视频指挥、电子公文交换、气象水文、公安天网等系统接入军营,打破军地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大大提升了指挥决策能力和水平。

用好地方信息资源这个杠杆,民兵信息化建设如虎添翼。该市先后为各县(市、区)配发民兵移动可视化指挥平台,构建起点对点远程指挥控制体系;在基层武装部安装运行“智慧云眼”系统,实时监测和播报重要目标信息,远程呼叫村级民兵连,打通武装工作通联“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他们还依托辅助定兵系统筛选优质兵员,对比分析应征青年的学历层次、技能特长、入伍意愿、身体条件等多维度数据,并根据其综合素质和个人志愿分配至对口岗位,有效提高了兵员征需耦合度和匹配度。

打造拥军惠军的“强磁场”

作为革命老区,新余历来是一片拥军优属的热土。多年来,新余市各级大力强化“发展不忘拥军,平时不忘战时”的意识,把拥军优属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构建起党政主导、军地协作、上下贯通、社会参与的拥军新格局,该市先后9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让拥军崇军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近年来,该市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打造双拥街、爱民路、国防教育主题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等,开通11条公交“国防专线”;组建“老兵宣讲团”、“红领巾宣讲团”,开展线上交流互动、线下主题宣讲,累计线下受众达70余万人次;编排《星火》、《一副床板》等10余个红色剧目在全市进行巡演,结合送电影下基层活动播放国防军事题材电影;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等评选活动,打造拥军惠军的“强磁场”。

“把军人军属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如今已成为该市各行各业的普遍共识。2020年以来,该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活动,组建“拥军大联盟”,打造涵盖20个行业大类、200余家企业在内的“拥军商圈”,列出优惠清单500余条;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军案件审判的实施意见》、《新余市驻军单位军事设施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拥军惠军优待事项目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扩大惠军覆盖面。

军人的“后路、后院、后代”紧紧联系着军队“前线、前沿、前哨”。该市主动加强与部队协调对接,积极搞好军人军属需求论证,及时研究制订特殊措施和倾斜性政策,扎实抓好关系军心士气的“稳心工程”,始终按照“政策允许范围内顶格办理”的原则开展军人军属优抚工作,统筹安排事业编岗位及时解决驻军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全面落实军人子女就近就便择优上学事宜。近年来该市团以上转业干部实职安置率、营以下转业干部党政机关安置率、转业军士全额拨款事业编安置率、“体制内”随调家属对等安置率实现4个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