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组建1年多来,走乡进村宣讲数十场次,受众达3万余人次 —— 

“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文 | 刘立国

初春时节,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一片静谧祥和,村口小路尽头一处农家小院古色古香、干净整洁,院门口悬挂着的“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条幅格外醒目。

“站街头,想当年,抗大精神代代传;警钟长鸣励后人,勿忘国耻忆英贤……”午饭过后,15名女民兵宣讲员正在练习自编自导的群口快板《抗大精神代代传》。据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这支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组建1年多来,先后走乡进村宣讲数十场次,受众达3万余人次,成为这片红色土地上宣传抗大精神的一张亮丽名片。

时光回溯到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辗转千里从延安来到信都区浆水镇一带,校部办公地点设在前南峪村,由此开始了2年多的敌后办学。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太行山根据地的前沿和冀南战场的后方。当时,广大干部和学员肩负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使命,在此学习、劳动、战斗,一个个小山村挤满了参加学习的人员,老乡房屋不够用就腾出羊圈、草棚来住,军爱民、民拥军,谱写出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如今,这一带仍有43个村保留有抗大旧址遗迹,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

“遗址可通过保护而留存,而红色文化则需要代代传承。”信都区人武部领导介绍说,他们为让革命历史鲜活起来、使红色资源运用起来、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去年联合抗大陈列馆组建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她们经常深入中小学校、基层社区、敬老院和部队院校等单位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并应邀到信都区广播电台参加《红色印记》、《我向党来说句心里话》、《致敬“八一”,军人专访》等栏目倾情讲述革命的故事、文物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与此同时,这支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成员还先后辗转北京、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市,面对面采访了数十位抗大老学员、老英模,整理编辑出数小时的视频影像及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为追寻“抗大记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经典。

学唱抗大歌曲、聆听抗大故事……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内丘县实验小学100余名学生上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这堂课,女民兵宣讲员刘小燕既没有站上讲台、也没有使用课件,而是组织学生们在抗大群体雕像前重温抗大校训、追寻革命先烈在前南裕村的闪光足迹、热议抗大精神的深刻内涵。“进校宣讲红色精神,如今已成为宣讲队员的‘金牌课’。”采访中,该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宣讲员张力超介绍说。

宣讲火起来,游客走进来,村民富起来。短短一年时间,在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的宣讲推介下,先后有200多万名游客慕名前来前南峪村参观游览、实地学习,农家院、小饭店、采摘园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民宿经济等旅游业态悄然兴起,一批农旅项目与红色旅游产业实现了无缝对接。“大家伙儿的生活是一天一个样,盼望着咱们以后还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提到“发展乡村特色农业”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时,前南峪村村民李小平满脸自豪。

在前南裕村村口处,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党旗分插路两边廊柱上随风高扬。宣讲结束后,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的宣讲员们意犹未尽地互相交流着心得和感悟。“红色历史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我们要一直讲下去,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72e4ff829b72dad81d6ca5424060049

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宣讲员进村入户宣讲党的惠民政策。

a3e112af160bd9987d03a0abe41c486

女子民兵红色文化宣讲队宣讲员走进抗大旧址宣讲党史军史。

e2b3de35974bcbd61b27c78ddbbaee5

抗大路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