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花只有互相簇拥、一起绽放,才能点缀出更美的景色;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攥指成拳,伟大祖国才能更加稳定繁荣。”初春时节,在青海省贵南县沙沟乡居乎拉村一户牧民家中,青海省军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队员用流利的藏语直切主题,讲得有味道且接地气,赢得藏族群众纷纷拍手称赞……这是近日青海省军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深入牧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一幕。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广人稀,多民族聚居。2013年,青海省军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先后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起53支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十余年里走村寨入帐篷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推广国防动员文化、传播社会文明新风等,有力有效地“将党的声音传遍雪域高原”,为增进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甘德县青珍乡民兵摩托车宣讲队走村入户开展征兵宣传。(摄影/班玛次成)
宣讲员都是“骑乘手”——
“牧民走到哪里,我们就宣讲到哪里”
春节刚过,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野牛沟草原上歌声阵阵,一曲原生态藏族歌曲在达玉村村委会悠扬唱响。这是“天境”民兵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正在为藏族群众进行宣讲。
多日杰藏毛是宣讲小分队的骨干成员,每次宣讲前她都把宣讲内容精心摘编成册或编排成“三句半”,这次宣讲她又把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编成歌词,和其他队员一起赶赴交通不便的民族村镇向农牧民宣讲,把党的最新理论、最新政策带到牧区帐房中、牧民炕头边、群众心坎里。
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组建以来,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路,灵活运用“理论+文艺”、“点餐+送餐”、“线上+线下”的方式宣讲新理论、传播新思想、普及新知识,用生动朴实的“乡音土话”讲解“家国大事”、“农家小事”,使理论宣讲更加“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洗礼。
“牧民走到哪里,我们就宣讲到哪里。”该省军区针对辖区牧民流动性大的实际,指导所属多个军分区遴选会骑马的宣讲员组建“马背宣讲团”,将政策信息送到牧民身边。如今,已有10多支“马背图书馆”、“马背宣传队”常年顶风迎沙驰骋在雪域高原上,为牧民送去“精神食粮”。
“巾帼英雄心向党,军民同心筑家园……”这首名为《高原“花木兰”》的歌曲,唱的就是茫崖“木兰”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2021年,茫崖市人武部协调该市党政机关组建了“木兰”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并在小分队设置政策宣讲、群众工作、双语翻译、事务协调等5个小组,其成员主要由6个民族的女民兵、女退役军人构成,平均年龄29岁。每逢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出台重大政策特别是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时,她们就会第一时间分赴牧区村寨搞宣讲、作阐释,成为了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播火者和宣传队。
青海省军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用文艺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摄影/白 皛)
青海省军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创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摄影/白 皛)
青海省军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深入牧民家中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摄影/王新海)
高原上刮起“尚武风”——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爱军的‘种子’”
新学期第一课,曲麻莱县人武部组织民兵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走进该县秋智乡中心寄宿制学校,为师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从理想信念这个‘根’入手,为青少年补足精神之‘钙’,鼓励大家真正把参与支持国防建设作为责任和义务。”曲麻莱县人武部领导如是说。
宣讲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是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的重要职能。近年来,该省军区各宣传文化小分队以“传承红色血脉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崇军尚武情怀”为目标,抓住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等时机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积极宣讲国防知识、解读国防法规、讲述红色故事、放映红色电影、创演文艺节目,大力营造了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爱军的‘种子’。”每逢新学期开学和烈士纪念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时机,海南军分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都会来到海南州高级中学国防教育展厅为学生们开展国防教育课,讲述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和辉煌历程,在军事体验场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当兵”的感觉,在战斗英雄墙感悟先辈的故事,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引领一个时代”的目标。
“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今年上半年征兵工作展开后,果洛军分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唱着80多年前的歌谣,翻山越岭把征兵政策送到海拔4000多米的玛沁县东倾沟乡。宣讲一结束,牧民达瓦卓玛就打电话给在外上学的儿子,鼓励他报名应征到军营接受锻炼。近年来,该小分队充分挖掘达日县“果洛草原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班玛县红军沟革命遗址、西路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英雄模范先进事迹融入征兵宣传之中,激发了更多高原儿女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热情动力。
帐篷里唱响“爱民歌”——
“愿做为牧民带来幸福的‘格桑花’”
“去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余元,这都要感谢军分区和小分队对我们村建设的大力支持……”春节前夕,同仁市曲库乎乡木合沙村的藏族群众代表像往年一样,捧着哈达和锦旗来到黄南军分区汇报村里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几年前,黄南军分区为改变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的现状,组织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道分析发展形势、查找短板弱项、探寻致富举措,牵头建成“黄南军分区乡村振兴帮扶养殖点”,通过开办藏式“农家乐”、种植培育苗圃等方式,帮助村民拓展创收项目、蹚开致富路子。如今,该村实现了从点煤油灯到用长明电、从手摇电话机到5G信号全覆盖、从骑马乘牛到乘坐小汽车和摩托车的跨越式发展。
“愿做为牧民带来幸福的‘格桑花’。”近年来,青海省军区积极发挥体制优势,立足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引导各宣传文化小分队成员化身为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员”、“志愿者”、“带头人”,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积极贡献力量。
2022年,海北军分区与海北州共同建成了“军民共建产业园”。自此,“金银滩”民兵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便时常来到这里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和种植知识,并帮助村民运用“借鸡生蛋”招法,先后租赁21座大棚进行香菇、草莓等果蔬产业化混合种植,形成了“党委主导+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联产、联办、联营致富新模式,实现村集体和群众个人双增收。
甘德县人武部针对辖区牧民群众居住分散、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的实际,遴选民兵组建“马背宣传队”和“摩托车宣讲队”,常态开展送理论、送文化、送健康、送温暖“四送”活动,用战风斗沙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