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耐得烦”是一种境界

文 | 陈鲁民

去年适逢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发表90周年,我有幸和几位知名湖南籍文友聚会,聊起湖南人“耐得烦”的精神特质,大家兴致盎然地展开话题。回看沈从文先生的一生,“耐得烦”确实很鲜明。

烦,泛指烦心、烦神、烦琐、烦杂、烦躁、烦闷等。“耐得烦”意思就是耐心耐劳、不怕费劲,不厌其烦、不急不躁。沈从文先生特别中意“耐得烦”这个词,在谈及创作体会的文章中说:“我不希望自己比谁聪明,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勤快一点、耐烦一点。”他一再拒绝别人对他的天才评价,说自己没什么才智,也无“终南捷径”,无非是能“耐得烦”罢了。

沈从文写文章“耐得烦”,他的每部手稿上都有反复修改过的痕迹,多的甚至改过十几遍,一本不足七万字的《边城》硬是写了半年多,平均每天不过三四百字,可谓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他当老师“耐得烦”,批改学生文章时认真细致,写的建议和修改意见甚至比原作正文还要多,对于学生总喜欢用一句“耐得烦”称赞与鼓励他们;他当文艺副刊编辑也很“耐得烦”,除日复一日地改稿编稿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修改、推荐信件,以此引导那些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就是靠着“耐得烦”的品质,沈从文不徐不疾、稳步前进,留下了皇皇30多卷的《沈从文全集》,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传记、文论、书信及文物研究等,无不精彩纷呈、字字珠玑。

所谓“耐得烦”,我以为就是要耐得住那些烦心、烦恼、烦琐的事,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冷清、耐得住劳苦。

成功者没别的诀窍,就是要有跑马拉松的耐力和韧劲,坐得住、稳得下、沉住气、凝住神,与那些烦心事“拔河角力”、与那些烦琐事“耐心周旋”、与那些烦恼事“烧脑对决”,然后才会迎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收获。古今中外,那些杰出人物大抵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耐得烦,如果再细细分析,大致可包括三层底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奋斗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精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工匠精神。有了这几种精神打底,取得成就便是早晚的事。反之,也总有些人害怕麻烦,不愿奋斗并缺乏毅力,干工作不耐烦、敷衍塞责,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对人不耐烦,一脸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做事情不耐烦,心慌气躁,动不动就喊“烦死了”。如此这般,恐怕很难适应正常的职场要求,注定难有作为,被淘汰出局恐怕也是情理中事。

“耐得烦”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境界。短短三个字,看似貌不惊人、平淡无奇,其实重如山岳、气象万千,如能得其神韵且践行之,就如同拿到了成功之门的钥匙,便为实现理想、达成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