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探亲路,承载着军人家庭太多的思念与期盼。这条路,一头连着小家、一头连着国防,奔赴的是小家团圆、守护的是万家灯火,写满家国情怀、人间大爱 ——

探亲路

文 | 惠培法

“儿子已经3个春节没回家过年了。”接到远在军营的儿子电话,妻子喃喃道。也许是上了岁数的缘故,从军近30年的我和妻子对儿子的思念越来越浓,时时像潮水般涌上心头,挡也挡不住。于是,我和妻子萌生了去军营探亲的念头。不日,一场奔赴军营团聚的探亲之旅就此成行。

在高速运行的列车上,我们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兵竟然兴奋得像孩子一样,一会儿欣赏窗外风景,一会儿环顾车厢四周。这久违了的心情依然像年轻时回家探亲时那样的迫切与兴奋,长久深埋在心底的思绪也随之飘回到曾经的探亲过往。

那是1993年春节前夕,部队第一次批准我回家探亲。当天晚上,我兴奋得难以入眠。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我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母亲,她大抵也是这样依窗望着月亮,留着没有上栓的大门,翘首以盼我的归来。想到父亲早已打扫好院子、擦净门窗,等我回家一起贴春联、放鞭炮……

清晨,久盼的启明星终于亮起。我兴奋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收拾行李就往车站赶。回家的里程数虽不多,但需要多次倒车辗转,从市区到郊区再到农村,从冰雪路到沙土路再到蜿蜒山路,探亲路虽漫长且艰难但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那次到家时已是次日清晨,我推开家门那一刻,看到父母那熟悉而慈祥的笑容,久违的暖意顿时涌上心头。火炉里“噼里啪啦”燃烧着的木柴瞬间为我驱走了一路奔波的严寒,家人们的欢声笑语消除了我所有的旅途疲惫,知道我回家的母亲早已做好饭菜。望着桌子上那一大碗热乎乎的炖鸡肉、一盘翠绿色的芹菜,还有白生生的戗面馒头,我一顿狼吞虎咽。听到我发出饱嗝声,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满的笑容。

后来,我当了干部成了家,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对父母的含辛茹苦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年迈父母的牵挂也愈加强烈,探亲路走得也更加坚定。记得有一年春节临近,为满足老人看看小孙子的愿望,我和妻子提前与战友调换了战备值班,做好了带儿子回老家陪父母过年的计划。不巧的是,临近春节前一周,儿子感冒发烧又腹泻住进了医院,战友劝我还是留在部队过年。望着寒风中的雪花,想着父亲在信中反复叮嘱,过年一定要带孙子回去看看,想着母亲天天在村口眺望的眼神,我最终还是执意踏上了归程。

为不耽误火车,凌晨2点多钟,身为医护人员的妻子就把熟睡中的儿子唤醒输液。待输完液拔下针头,我们便迎风斗雪匆匆登上了唯一一趟回老家的绿皮车。

正值春运高峰,车厢里的乘客人挨人,迈不动步。我们没买到座号,列车长了解到我们是“双军人”,又抱着生病的孩子,破例照顾我们坐在卧铺车厢过道的座位上。每每想起,既愧疚心疼儿子,又感激素昧平生的那位列车长。

赶回家时,父母正在村口寒风中等着我们。见到我带着妻儿回来了,家中的鞭炮声骤然响起,此起彼伏。后来,父母对我说,这个春节过得最为喜庆热闹,圆圆满满。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探亲路的艰辛跋涉早已一去不复返。高铁、飞机交通快捷便利,让探亲路不再那么遥远,特别是部队的贴心保障更让军人军属体会到不一样的温暖。如今,当年牙牙学语的儿子已经穿上军装,而我也早已是两鬓染霜。然而,探亲路上承载的大爱不变、深情未减,跨越山海、义无反顾。

回顾从军岁月回家探亲的过往,我深为自己从军数十年没能守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愧疚,更为不影响儿子参加演训任务而隐瞒母亲突发疾病去世信息而心痛……想着、想着,泪水禁不住模糊了我的双眼。

最了解我的妻子见状劝慰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相信老人和孩子都能理解。是啊!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没有国家安宁哪有万家团圆。一家三口都是当兵人,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双向奔赴在探亲路上,这是一条荣光之路、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