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左权县,有这样一群母亲,一辈子也没走出过生养她们的太行山。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机关就曾驻扎在这里。她们不顾危险,自愿为八路军将士们哺育年幼的子女,被称作“太行奶娘”。80多年过去了,她们圣洁高尚、义薄云天的大爱故事,一直在太行山传扬。
我们的主人公姓赵,生在太行,名字叫赵引弟。那年头,引弟的爹娘或许是求子心切,盼着花朵般的姑娘能给赵家引出个儿郎,于是生了个闺女便取名引弟,这也算庄户人家再简单不过的期望吧。再后来,引弟长大了,出落得如太行山花一样,出嫁后没几年便生养了多个儿郎。八路军来了后,她主动报名奶养了八路军战士的女孩福贞。她说,如果我们不帮这个忙,让八路军战士抱着孩子,还怎么行军打仗?
那年鬼子来扫荡,风声紧、军情急。大反击前,一位八路军干部匆忙中把襁褓中的儿子理华也抱给引弟喂养。军民一家,情急万分,哪还容得商量?这位八路军干部便急匆匆去了前线。这一天,鬼子突然袭击村庄,村口外,敌人已架上了机枪。村子顷刻间面对生死存亡。赵引弟左抱福贞右抱理华,随后喊上大女儿走小门抄近道,冒死逃出村庄。忽然女儿哭喊:两个弟弟在家呀,留下可要遭殃。引弟含泪说,已经来不及了,让他俩在家吧,不然的话全家都得等死。她对着院子高喊道:“儿啊,你俩可千万藏好,鬼子走了,等着你娘回来!”就这样,她一个农家妇女带着三个孩子,手脚并用,一夜间竟翻越三座山岗。
晨曦初露,天已麻麻亮。引弟看到自己血淋淋的双手,再往脚下看,站立之处是悬崖之上、壁立千仞。她记不清楚,自己是怎样凭一双小脚带着三个孩子到了这悬崖之上的。
两天后,鬼子走了、风声过了,逃难的乡亲相继回到村庄。赵引弟的心却怦怦跳到喉嗓,她心里焦急啊,还没到家门口就呼喊两个孩子的名字,可怎么没有应答呢?赵引弟心里充满凄惶。回到屋里,入眼的是两个小小的尸体横躺于血泊中。那是她的亲生儿子啊,伸手摸,尸体早已经冰凉;壮胆看,孩子身上满是刀伤。赵引弟一下感觉地转天旋,晕倒在地上。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啊,赵引弟再坚强,怎么能受得了这惊天的祸殃!看到两个小哥哥躺在地上一片血汪汪,福贞和理华吓得哇哇大哭。赵引弟为了救八路军的儿女,硬是扔下自己的儿郎,孩子连正经名字也没起就永别了爹娘。
后来,福贞的父亲和理华的母亲一起赶来探望,听闻赵引弟的壮举,两人哭得眼泪汪汪。什么叫人民?人民就是这巍峨的太行!再后来,两个孩子大点了,都先后回到父母身旁。
转眼就是1944年,理华的母亲听说赵引弟病了,为感恩她的大德,带着药品翻山涉水来太行山探望。一进村,她就遇上了一支出殡的队伍,是谁家遇上了大丧?一问死者竟是赵引弟。理华的母亲扔下药包,扶棺大哭,哭她胜似亲人的奶娘。一下子失去两个儿子,赵引弟哪能受得了如此哀伤?巨大的哀伤终于击倒了这个才39岁的农村妇女。按照乡间礼俗,披麻戴孝的女八路军战士为一个善良的农家妇女行乡间大礼送葬。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啊,人民才是我们的爹娘。
其实,在晋察冀,又何止一个赵引弟,类似的故事布满了整个太行。不然的话,为什么有这样的歌曲在晋察冀永久传唱:“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亲爱的同志们啊,这首歌你还会唱吗?想一想我们的人民吧,不忘人民的人,人民才不会将他遗忘。有了人民,我们才能打胜仗。有了人民,我们才有明天,我们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