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一,新年的灯笼还挂在家家户户门前,鞭炮碎屑在泥水中打着旋儿。临近正午,地处乌蒙山麓的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高家坪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沿着山脚往上窜,村民们陆续围坐在自家桌子前品美味、话家常,浓浓年味溢满整个山村,幸福生活挂在大家脸上。
突然,一阵巨大的“轰隆”声响过后,家住山脚的村民陆勇攥着半截春联瘫坐在地上,不一会儿山上喷涌而来的泥浆漫过了他新买的棉鞋。刹那间,呼救声、嘶吼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山体就像洪水一下子涌了下来……”目睹了滑坡全过程的陆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
那天发生山体滑坡时,正在镇上与表弟办事的民兵闫丽得知情况后,不顾一切地骑上摩托冒雨疾驰而去。5公里的路程似乎一下变得特别漫长,山路崎岖、雨水不断、落石不停,摩托车溅起的泥水飞向道路两侧,如山的使命责任使他一秒也不敢耽搁,“赶回去救人”成了他此时唯一的念想。
无独有偶,15公里外的沐爱镇民兵郭其勇正在与未婚妻挑选婚纱。3天后就是他的婚期,想着妻子穿上和自己一起挑选的婚纱,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然而手机屏亮起的刹那,他的手不停颤抖。“现在是救援黄金时间,乡亲们需要我们,等我回来!”给妻子的承诺散在风里,迷彩服盖住了西装前襟。当夜,废墟上的探照灯代替了喜宴的彩灯,他跪在瓦砾堆里刨着沙土,戒指在无名指上勒出一圈深痕。
在宜宾军分区指挥调度下,附近乡镇的民兵纷纷赶往受灾现场。一个多小时后,100多名民兵携带各类救援装备陆续抵达。眼前的一幕让人触目惊心:高高的大山滑落半个山体,山脚的村庄被深埋在泥石流下。
筠连县人武部领导一边向军分区作战值班室报告灾情、一边组织人员救援。慢慢地,各支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赶来,民兵队员们边介绍情况边被编入各救援小组,一同战斗在各个救援区域。
救援在继续,考验在升级。阴雨连绵、乱石堆积,一道道山体裂缝拉开了安全与危险的界线,山坡上不时滚下的石头让人不寒而栗。民兵苏伟带领5人小分队,携带几十斤重的装备逆行前往出现滑坡的山顶安装监测仪器。山路泥泞,泥浆沿着靴子倒灌进鞋里,山上的碎石簌簌滚落。“躲开!”苏伟不停地提醒着,嘶吼声回荡山谷,这个黝黑的汉子抹了把脸上的泥水继续艰难前行。当最后一个点位的传感器亮起绿灯时,他赶紧摸出兜里摔裂屏的手机给指挥组报告,屏保上家人的笑脸穿过裂痕依然清晰。
时间在流逝,救援不停歇,在灾难面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大家共同的信念。该县人武部领导李小海扶了扶滑落的眼镜,金属镜架在颧骨上压出一块青紫,他已经连续3天没睡个安稳觉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让他不得不佝偻着背指挥,他偷偷把止疼片嚼碎了咽下,布满血丝的双眼始终紧盯着生命探测仪跳动的绿光,生怕错过了一丝信号。
春寒料峭,山里湿冷的风如冰针般直往后背钻。凌晨5点的临时安置点内,民兵应少根和队友们默契配合搭建着灶台,雾气在他们的脸庞缭绕。灾情发生后,应少根带领10名民兵,借用附近的农房快速搭建起临时厨房。“今天大概需要保障3000多份热食,明天救援力量有增加,我们还要提高效率……”应少根一边挥舞着炊具一边与队员们商量。
安置点帐篷里,周勇的输液针眼还在渗血。这个拔掉针头冲进灾区的沐爱镇专武干部,此刻正轻手轻脚给熟睡的孩童掖被角。灯光漏过篷布,照见他迷彩服袖口露出的住院腕带,上面“急性肺炎”的字迹已经模糊。在筠连县第二中学,周勇一直忙于搭建安置点帐篷和为大家保障食品、饮用水、医疗用品等必需物资。
天空逐渐放亮,不远处山崖边的迎春花穿越泥泞舒展开嫩黄的花瓣。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里,这些穿着迷彩服的普通人,用血肉之躯在断壁残垣间搭起生命的桥梁。当春风再次吹过乌蒙山麓,那些在绝境中紧握过的手、那些在寒夜里传递过的体温,终将深深印刻在人民群众心底,化作这片土地最温暖的年轮。
(本文图片由罗 宇、刘书林提供)
宜宾军分区组织民兵分队做好炊事保障工作。
民兵冒险前往山顶安装监测设备。
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高家坪山体滑坡救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