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江西省景德镇市军地借助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和旅游热度,积极推进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让一座座场馆、一件件陶瓷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使前来游览参观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

窑火“燃”起家国情怀

文 | 刘烨斌 罗剑军 陈 路

一件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釉彩瓶上,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栩栩如生;一件《长津湖》瓷雕作品中,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景象跃然呈现……初春时节,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国陶瓷博物馆内,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红色主题陶瓷作品前久久驻足停留、赞不绝口。据统计,今年元旦假期,近万名游客走进该博物馆参观,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了红色文化洗礼。这是该市军地运用特色瓷文化助力国防教育活动的一个生动场景。

近年来,景德镇市军地在大力推进陶瓷文化的传承传播中积极探索创新国防教育形式,通过抓好市场引导扩大红色主题陶瓷产品规模、聚合实体展馆优质资源构建宣教矩阵、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延伸拓展教育广度深度,以瓷为媒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活”起来、“火”起来,让这座千年瓷都不熄窑火“燃”起家国情怀。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概貌。(摄影/甘   甜)

景德镇军分区组织所属人员参观红色主题陶瓷展。(摄影/杨震欧)

让多彩釉色“红”起来

“航母图案很精美,瓷釉洁白莹润,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近日,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刘女士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参观时,购买了多套以“辽宁号”航母为主题的茶杯,准备作为礼物送给家人。店主一边熟练地打包一边热情地说:“这款茶杯投入市场以来广受欢迎,迅速成为游客争相抢购的爆款产品。”

这些年,随着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的迅速发展,陶瓷制品生产经营在产量和规模逐年递增扩大的同时,也为这座瓷都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契机。景德镇军分区领导介绍,他们坚持把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捆在一起推进,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商讨以瓷为媒、以文育人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路径,及时向市委提出“发扬文化优势、擦亮瓷都名片,创新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组织试点先行,激发市场活力,推出红色产品”等思路举措,并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研究后把推出更多“红色”瓷器作为生产重点项目加以推进,最终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优先采购保底、逐步推入市场”的生产营销模式,走出了用“陶瓷语言”传承红色文化的全新路子。

红色主题瓷器生产之初,景德镇市军地反复与生产企业研究适销对路的产品设计方向,点面结合开展国防元素规范使用等相关培训,协同宣传部门加大对红色主题陶瓷文化的宣传报道力度,逐步推出一系列以载人航天、海军航母、英模人物等为主题的爆款产品。与此同时,该军分区与驻军部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政府采购部门加强对接联系,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优先考虑红色题材陶瓷制品,让陶瓷生产企业在产品销路和效益上有所保障;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审查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军地联合清查行动,有效杜绝了“粗、烂、黑、丑”等伪劣产品进入市场。

“融入爱国诗词、革命历史事件、英模人物、军事装备等元素的陶瓷制品很受欢迎!”一位陶瓷生产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说,他们是第一批参与到生产“红色”陶瓷制品的企业,并在相关政策的扶持兜底下迅速抢占先机获得了较大市场份额。

瓷杯、瓷壶、瓷瓶、瓷版画……如今,漫步在景德镇街头,琳琅满目的红色主题陶瓷制品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别样的色彩。

《飞天》瓷板画作者卢海勇(左一)为学生讲述航天故事。(摄影/杨震欧)

把零散展馆“串”起来

景德镇市有着丰富完整的陶瓷文化遗存资源,瓷业遗址和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随处可见。去年,该市以“一座城、千座馆”为目标大力推动现有9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名家展厅等优化升级,全方位打造“千馆之城”。“串珠成链,把各类展馆整合在一起,实现‘1+1>2’的效果。”该市军地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注重运用多种形式把国防教育元素融入陶瓷文化场馆建设之中,使“千座馆”突出一个主题连成一片,并将其打造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富矿”。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新年伊始,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演奏者们熟练地操作着瓷质乐器演奏《十送红军》等红色经典曲目,优美的旋律和婉转的曲调让现场观众沉浸在那段红色岁月里。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博览区在现有规划建设基础上邀请知名创意机构设计“红色瓷路”单元,将长征组歌、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元素巧妙融合在瓷器上,在景区道路上打造出一条红色景观带,为整个博览区“引流”无数,近期他们又成功举办了红色主题瓷乐表演,让红色文化在这座城市不断蔓延开来。

经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景德镇市在推进老窑址、老街区等保护修缮中建成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陶瓷文化展示场馆,并依据地形和水系等自然条件及各场馆分布特点,将散布在全市的众多场馆进行再规划再整合,结合实施逛“三大集”、游“五条线”、品“千座馆”等旅游项目将众多场馆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放眼千年瓷都,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一座座以红色陶瓷产品为主的博物馆、创意园、博览区等构成了庞大而丰富的国防教育矩阵,让人们踏上景德镇这片土地就如同迈进红色文化课堂、融进国防教育讲堂,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

靠特色活动“热”起来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再“相逢”。

去年8月,景德镇陶瓷大学组织在校学生开展线上红色艺术创作活动,学生们历经数昼夜努力用三维技术成功复原出方志敏、刘和珍等革命英雄形象,并将虚拟现实技术和红色陶瓷艺术相结合创作出独特作品进行线上展陈,一度成为广大群众争相参观的“现象级”展览。

“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该校创作团队学生刘兆琦说,他们在景德镇市军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设计红色系列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红色历史、受到红色教育。除线上传播外,该校还组织学生将作品带到景德镇市各中小学校,持续开展“精神谱系进校园、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并现场指导中小学生进行创作,这一社会实践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品牌项目。

近年来,景德镇市军地按照“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的总体思路,党委负总责、军地抓协同、各级分工干,积极鼓励扶持陶瓷艺人和企业打造红色品牌、开展特色活动,提高竞争优势、增强辐射效应。去年在景德镇军分区的协调下,辖区陶瓷企业分批次安排陶瓷艺人参加“红色走读”活动,通过线上“云游”红色数字展馆、线下走进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有效强化了陶瓷艺人创作红色主题陶瓷艺术品的积极性和专业性。

“刘洋阿姨真飒!长大后我也要登上太空……”前不久,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内展出的《飞天》瓷板画前,来此参加该市军地组织中小学生集体研学活动的学生刘伟在认真聆听宣讲员讲述女航天员刘洋的故事后激动地说。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搭乘各类陶瓷文化研学活动的东风开展国防教育已成趋势。活动中,景德镇军分区积极组织所属人员加入到地方志愿者队伍之中,利用节假日等时机主动担任义务宣讲员,讲红色故事、忆红色历史、传红色基因。此外,他们还结合每年民兵整组、兵员征集、专武干部集训等时机,积极组织基干民兵、专武干部和职工前往陶瓷文化展示场馆开展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争做新时代的支援保障尖兵、自觉为国防动员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