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冷在三九。连日来,西北风裹挟着大巴山的刺骨寒意,让四川省万源市的气温瞬间降至冰点。趁着天寒地冻群众农闲在家的好时机,万源市的“民兵挎包宣讲队”又下乡了。
“大家再检查一下,宣讲资料都带全了没?理论书籍都带够了没?”前往草坝镇黑池坪村的路上,民兵宣讲骨干廖晓峰仍在给同行的民兵反复叮嘱着。这支由12人组成的宣讲队伍中,有的是退役军人,有的是红色场馆讲解员,有的是学校教师……尽管职业各异、年龄不一,但每人都不惧寒风、精神抖擞,背上斜挎着一个帆布包。
“小小挎包装着红色乾坤。”谈及小挎包的由来,廖晓峰介绍,1933年,万源保卫战打响。当时万源地区地广人稀,山高谷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如何把苏区人民发动起来?如何壮大红军队伍巩固工农政权?中共川陕省委以錾子、粉笔、板刷“老三件”作为主要宣传工具,成立了“红军挎包宣传队”。为发扬“红军发展到哪里,党的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优良传统,2019年,万源市人武部成立“民兵挎包宣讲队”,持续将党的“好声音”播撒到寻常百姓家。
宣讲在接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如今,“民兵挎包宣讲队”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张名片,曾经的“老三件”也变成了“宣讲资料、学习笔记、宣传手册”这“新三件”,宣讲内容更新优化,宣讲形式丰富拓展,宣讲效果更加显著。笔者随手翻开他们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最新理论“金句”、征兵政策“集锦”,还有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专注与认真。
跨沟坎、登山梁、越溪流……临近中午,宣讲队一行到达草坝镇黑池坪村。不大的村委会会议室内,早已坐满了闻讯赶来的村民,一场关于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围炉恳谈”随即拉开帷幕。
“如何理解‘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咱们村子能脱贫致富,工作队是党派来的;到医院看病,咱们有农村合作医疗,这是党的好政策……这些都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体现。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宣讲一开始,宣讲队的民兵就用“接地气”的语言阐释“冒热气”的理论,引得群众频频点头。
宣讲会上,除了理论灌输,队员们还将宣讲与唱军歌、说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相结合,用新颖的方式、贴心的形式,详细解读村民关心的“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健全基层民主制度”等内容,将一幅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蓝图徐徐展开,笑声掌声不时“飞出”农家小院。“宣讲队员来了,就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好消息、好政策来了。”村民付依中在听完民兵宣讲后感叹:“听了宣讲,我们深深感受到,是党的好政策让咱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根植脚下热土,永记为民初心。就在廖晓峰与黑池坪村村民畅想未来发展时,在该市城区将军大道旁的双拥文化广场上,一场以“我和军营有个约定”的征兵政策宣传会也在火热进行中。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民兵挎包宣讲队”队员、石窝镇武装部副部长张斌结合自己服役时参加索马里护航的亲身经历,引导激励应征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奋力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征程。
过水平梯、走独木桥、爬低桩网……此次宣传采取“理论+实践”、“宣传+体验”相结合的模式,应征青年在“民兵挎包宣讲队”队员的指导下体验400米障碍,在“过把兵瘾”中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一次启发,往往能改变青年学子的人生抉择。短短半天的活动,就有16名学生递交了《入伍申请书》。
“群众的关注点在哪里,我们宣讲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据该市人武部领导介绍,近年来,“民兵挎包宣讲队”注重找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工作的切入点、与群众思想的结合点、与地方发展的契合点,让宣讲课堂沉到农村宣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到企业宣讲“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深入校园宣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群众“点单”和宣讲“上菜”精准对接。仅2024年,他们就累计宣讲51场次,行程上万里,受众数万人次,真正让党的好声音传遍了千家万户。(本文图片由马卓越摄)
“民兵挎包宣讲队”宣讲员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民兵挎包宣讲队”宣讲员向群众宣传征兵政策。
“民兵挎包宣讲队”宣讲员向小学生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