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横亘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桐梓县交界处,北扼巴蜀,南锁黔桂,为黔北咽喉,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红军在娄山关打过两场战斗。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次日,朱德命令红军部队“向娄山关侦察前进,驱逐和消灭该地敌人”。1月9日,红军部队向娄山关发起总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攻克了娄山关。接着猛追溃敌,一举攻占桐梓县城,俘敌数百人,歼敌两个团,乘胜进抵黔北,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娄山关的第二次战斗发生在1935年2月。那时,红军已经二渡赤水,给蒋介石来了一个“回马枪”,娄山关正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点。
从战略层面,毛泽东的意图是千里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旨在跳出敌重兵“围剿”。蒋介石的应对是固守娄山关、遵义,来一个“中心开花”、四面包抄。毛泽东审时度势说,兵贵神速,我们打一个时间差,在敌人合围遵义前,打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回师东进至敌人兵力空虚的黔北地区。随后,中央红军采取“乘虚急进,迷惑敌人”的方式,以红1、5、9军团及军委纵队为左纵队,以红3军团为右纵队,向敌人兵力比较空虚的贵州桐梓地区急进;以红5军团的1个团向另一方向开进,吸引和迷惑追敌。24日,红1军团第1团占领桐梓县城。
2月25日,中央军委命令红5、9军团在桐梓西北地区迟滞川军,集中主力南取娄山关。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第13团主攻娄山关,红1军团第1团从东侧迂回攻击,其余各部随红13团向娄山关挺进。红13团在团长彭雪枫、政委苏振华率领下,采取“攀崖奇袭、近身肉搏、反复拼杀”等作战行动,连续发动5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突破敌防线,于25日晚攻占点金山至大尖山一线制高点。
为迅速夺取娄山关,中央军委命令红3军团第12团连夜接替第13团,第11团从西断敌退路。26日,敌调集近7个团的兵力,向娄山关发动6次冲锋,均被红12团击溃。彭德怀指挥红1、3军团,采取“正面出击、迂回包抄、前后夹击、纵深追击”的战法,击溃攻击和增援娄山关的国民党军8个团,余敌如惊弓之鸟,仓皇夺路南逃,中央红军取得了娄山关战斗的胜利,史称“娄山关大捷”。
随后,红军再占遵义城,势如破竹。经过战斗,红军在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共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队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将敌赶到乌江以南,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企图,极大鼓舞了红军斗志。(李 锦整理)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摄影/余俊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