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豆香悠长

文 | 项志明

每年春节前,住在乡下的岳母就会早早磨好豆腐,打电话叫我和妻子有空回去拿。每当闻到那醇厚的豆香气,我便常常会想起那年新兵下连时,连长妻子带我们磨豆腐的往事。

1991年年底,我参军来到苏北的一座小县城。进入腊月不久,连长妻子带着孩子从江苏扬州老家来探亲。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居然还背来一个小石磨。实在难以想象,几百里远的路,坐火车转汽车,她一个弱女子还带着孩子,是怎么把这六七十斤重的石磨带过来的。嫂子笑着说:“咱们那边大豆好,我先学了点手艺,这次来就用老家的石磨给大家做点豆腐吃。”嫂子来连队后从不闲着,不是在炊事班里忙上忙下,就是忙着给战士们洗衣缝被,不大的营院里处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

临近春节,嫂子开始给大家张罗过年的饭菜。一天下午,刚学会做豆腐的她还专门给我们做了一次。只见嫂子麻利地将石磨装好,让我们把提前一天泡好的黄豆从石磨上面的圆孔中一点点放进去。随着石磨转动,乳汁般的豆浆连同豆渣便源源不断地从石磨根部的凹槽中流淌出来,一股股豆子的清香味顿时弥漫开来。磨好的豆浆被倒入大铁锅里加热烧开,再分多次舀进纱布袋里过滤出豆渣后,二次回锅烧开。等锅里豆浆“咕嘟咕嘟”冒泡时,就进入了做豆腐最重要的环节——点卤。嫂子麻利地拿出盐卤水,一边往锅里加、一边用锅铲不停地翻动。点卤结束后,她把锅盖盖上,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笑着说:“闷一刻钟,豆浆就会变成豆腐脑,再用蒸布裹好压上石板,把浆水挤出就大功告成了。”漫长的一刻钟到了,当嫂子满怀信心地揭开锅盖时,大伙却都傻了眼——锅里并没有出现块状的豆腐脑,而是类似于豆浆的液汁。‌

“怎么会这样?我完全是按师傅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的啊!”嫂子不知所措地站在锅边,手里紧紧攥着围裙的边角。这时,炊事班长赶忙过来解围。他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腔挨个问我们几个新兵:“娃儿,‘神仙豆腐汤’喝过没?”新兵们怔怔地摇头。

老班长笑着说:“乖娃子,那你们可有口福了,往豆腐锅里打几个鸡蛋搅一搅,好吃得很嘞!”老班长的话音刚落地,食堂里便响起了会心的笑声。多年后,我仍记得炊事班长笑呵呵的样子和嫂子满脸愧疚的表情。

那天下午,炊事班长用锅里的“豆腐”配上一些大头咸菜丝、萝卜丝,烧了满满的一大锅鸡蛋豆腐汤。当晚,战士们边吃边啧啧称赞,开心地把一碗碗豆腐汤都喝了个精光。没几天,嫂子就摸着了做豆腐的窍门,我们的餐桌上也多了红烧豆腐、炖豆腐、煎豆腐、豆腐白菜汤……整个腊月,花样百出的菜肴就像变魔术似地时不时出现在连队的餐桌上,每一道菜都有着独特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那年除夕夜,餐桌上摆满了嫂子亲手烹制的各式菜肴,色泽诱人,香气扑鼻。会餐一开始,指导员首先提议向嫂子致敬。说话间,战士们齐刷刷地站起来。手举饮料杯齐声喊道:“谢谢你,嫂子!”听着战士们的话语,嫂子脸上满是笑意,眼里却闪着泪花。席间,连长端着一碗汤递到嫂子面前并满脸歉意地说:“媳妇,你辛苦了……”嫂子喝了一口汤笑着说:“好听的话从你嘴里说出来可太稀罕了!”这一问一答瞬间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后来,那顿年夜饭成了战士们长久的话题,嫂子教给大家的豆腐制作方法也被连队战士一直传了下来,直到现在“豆腐宴”都是新兵下连的第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