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青山无言

文 | 孟宪歧

1948年秋,辽沈战役拉开了序幕。我东北野战军某纵队作为先头部队,在辽西的黑山、大虎山一线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较量,持续多日的激烈战斗让弹药补给异常吃紧。

“赵队长,通信中断!我们的弹药快打完了!速支援,速支援……”一个血肉模糊的通信员冲破前方阵地的封锁,一个翻身滚入临时搭建的掩体。通信员紧紧握住负责运送子弹的民兵队长赵士英的手,用尽最后一丝气力传达完指令。

看着躺在怀中一息尚存的通信员,赵士英赶紧喊来卫生员张秀琴进行简单包扎。这时,“轰”的一声巨响,落在附近炮弹的爆炸再一次让掩体碎石翻飞、烟尘四起。等烟雾散去,赵士英赶快扒开被碎石土屑覆盖的一箱箱弹药自语道:“得赶快把弹药送上去啊!”

“可让谁往山上送呢?”为前线运送弹药的民兵分队先后有多人牺牲,还有几位身负重伤不省人事。现在只剩下3个人:民兵队长赵士英、卫生员张秀琴,还有担负放哨任务、年仅15岁的民兵拴柱。

看着队长为难的样子,张秀琴坚定地说:“我上吧!我有经验!”说着就要去搬弹药箱。队长一把拉住她:“你去不得,伤员需要你照顾,你不能去!”卫生员急了,平日和缓的声音变得急促起来:“我不去送,还要你去送吗?我不同意!”

“那就让我和拴柱去送!”民兵队长说着,转身朝正在不远处放哨的民兵喊:“拴柱!你过来!”

“到!”拴柱个子虽小,但却如风似的跑了过来。

“有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马上完成,把这些弹药送到山上去!”民兵队长摸了摸拴柱的头说。

张秀琴明白,此时上山送弹药意味着什么。她挡在拴柱前面,噙着泪说:“队长,他还小,你不能让他去!”

队长大手一挥:“服从命令!拴柱,快走!”

拴柱一边点头,一边与队长一起扛起弹药箱快步如飞跃出掩体,很快便消失在山坡上。

山头,枪声如炒豆般响起来……

张秀琴焦急地朝山头张望,她知道拴柱对赵队长来说有多么重要——拴柱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是队长一次外出执行任务途中“捡”来的。当时拴柱只有5岁,他衣衫褴褛,饿得面黄肌瘦,唯有一双清澈透明的大眼睛闪着孩童的纯真,赵队长好生喜欢,当即就收养了他。队长特别珍惜这个缘分,便依着东北老家的乡俗给他取名“拴柱”,意思是将孩子拴住,永远留在身边。

平日里,支援保障任务再多,队长也把他带着;每次执行任务,拴柱走不动了,都是队长背着;有什么好吃的,队长也都给拴柱留着。孩子也很懂事,一口一声“爹”叫着。一晃10多年过去了,跟着队长长大的拴柱也成了一名民兵,他常常跟着担架队、大车队转运伤病员、运送粮草,大家都喜欢这个机灵能干的孩子。队长也不护犊子,常派拴柱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任务。

还记得那是一场惨烈的遭遇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人员伤亡情况十分严重,伤病员转运工作异常繁重。赵队长指挥担架队的队员们英勇抢救伤员,怎奈敌人火力太猛,不少担架队员还没到地方就被敌人的机枪打倒了。赵士英急红了眼,大声吼道:“拴柱,给我冲上去,把伤员抬下来!”

拴柱紧随老队员,猫着腰,东躲西拐,不给敌人瞄准的机会。冲到前沿阵地后,又冒着枪林弹雨和担架队员一起把伤员抬了下来。一颗子弹贴着拴柱的头皮飞过去,在他头上划开了一道口子。队长一边给拴柱包扎伤口一边说:“别怪我对你严格,谁让你是我带大的呢!”

拴柱很争气,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回,拴柱依旧英勇。他扛着弹药箱,冒着雨点般的子弹,义无反顾地冲上了山头。得到补给的战士们精神抖擞,枪膛里又射出了愤怒的子弹。可就在完成任务返回的途中,拴柱中弹了。

战斗结束,民兵队长背起拴柱就往山下村屯的临时病房冲,可孩子的身体软绵绵地直往下出溜。拴柱没有了呼吸。

张秀琴也跟着赶过来了。她把拴柱抱在怀里,用手捂住他胸前的血口大声喊道:“拴柱,你醒醒!你醒醒!”而拴柱的脸色已经转为灰白色,身体也在逐渐变硬。

队长默默地为拴柱擦洗着脸上的泥土,喃喃道:“孩子,你是好样的,爹为你骄傲!”

傍晚时分,硝烟逐渐散去,战地恢复平静,远处的黛山秋林依稀可见。埋葬了牺牲的拴柱,队长伫立在夜色中,久久不愿离开。

山风呼啸,青山无言,一排排新添的坟冢像出征前等待号令的战士静默着,与挺拔的青松相依相偎,与巍峨的高山融为一体,成为华夏儿女永远的铭记……

英雄从未远去,丰碑永存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