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安徽省采取多种措施持续优化高素质兵员征集环境 ——

逐梦军旅“磁场”越来越强

文 | 李春雨 本刊特约记者 蔡永连

隆冬时节寒意浓,参军报国热潮涌。

城市地标建筑上演征兵主题灯光秀、商业街区户外大屏轮播征兵宣传片、公共交通灯箱闪烁征兵宣传标语……新年伊始,以“男儿当立报国志”、“逐梦强军向军营”等为主题的亮化工程点亮了安徽省各地夜空,成为江淮大地华灯初上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选精兵,送好兵。近年来,安徽省通过抓宣传、搞教育、出政策不断优化高素质兵员征集环境,持续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连续两年该省大学毕业生征集率超过80%,仅去年军地就有5家单位和12名个人被分别表彰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和征兵工作先进个人。

巢湖市在辖区各学校组织“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主题征兵宣传活动。(摄影/宋阳东)

萧县军地举行萧县籍官兵立功喜报集中送达仪式。(摄影/段艳梅)

立体搞好宣传发动——

“引聚优秀青年汇入强军洪流”

“开坦克要先学什么?”“报名应征海军有哪些条件?”“我也想当导弹专业号手,需要做什么准备?”近日,以“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领衔的“兵王”宣讲团在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刚作完征兵宣讲就被学生们团团围住询问自己关心的问题,场面十分火热。

“‘兵王’进校园,能征一个连。”每到征兵季,这样的场景在黄山市各所高校和各大短视频平台陆续上演,“兵王”宣讲团所到之处总能在莘莘学子中迅速掀起参军热潮。

黄山市是安徽省人口较少的地级市,适龄青年人数不多,辖区3所高校成为高素质兵员的主要来源。为激发大学生应征热情,该市每年都会邀请被誉为“导弹兵王”的王忠心等部队英模和优秀退役军人到高校开展征兵宣传,并制作短视频进行广泛传播,鼓励更多青年向榜样看齐、踊跃参军报国。

宣传发动冒热气,应征报名有人气。一场场“走心”的征兵宣传活动,奏响逐梦军旅的青春乐章。“‘兵王’组团喊你来参军”、“二次入伍还要上高原”,每到征兵季该省主流媒体便调动力量浓墨重彩报道参军故事、送兵活动等,让身着戎装、肩披绶带、胸戴红花的入伍新兵成为广受追捧的“主角”和“明星”。

“引聚优秀青年汇入强军洪流。”近几年,安徽省军区组织开展的“将军喊你来参军”、“大校喊你来当兵”等活动示范作用良好,为征兵工作及时发声、为入伍新兵送行勉励,在全省营造出了良好的氛围和导向。前不久,合肥市军地在天鹅湖畔举办的征兵宣传主题展演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一时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同时,他们还在该市轨道交通2号线这条覆盖居住人口最多的线路设置征兵宣传主题专列“强军号”,其6节车厢内分别展示了红色安徽、应征流程、优待政策和安徽籍官兵模范人物事迹等内容,满满的“军味”、“战味”让乘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熏陶。

雄鹰选择蓝天,骏马选择草原。在该省大范围、多维度的宣传带动下,一批批热血青年们纷纷把应征入伍作为人生选择、把献身国防作为价值追求。合肥市蜀山区应征青年朱明阳在熟知了王忠心等英模人物事迹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军旅梦想,他坚定地说:“男儿当有报国志,参军报国正当时。”

砀山县人武部在广大适龄青年中开展“军歌唱国防、青春铸长城”活动。(摄影/李金春)

持续深化教育引导——

“厚植参军报国的红色基因”

“这是独立功勋荣誉章和胜利功勋荣誉章,它们是老前辈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换来的……”元旦刚过,马鞍山市采秣小学师生代表再次走进安徽省军区马鞍山离职干部休养所荣誉室参观红色展陈、聆听战斗故事。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何铭晔动情地说:“老爷爷们用自己的牺牲奉献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厚植参军报国的红色基因。”近年来,安徽省军区对所属干休所的荣誉室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个回眸历史、叩问初心、净化心灵的红色教育基地并向驻地中小学开放。该干休所先后与驻地4所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并定期开展红色主题活动,让荣誉室成为驻地学校的思政课堂和党团活动阵地。采秣小学校长汪尊明说:“干休所里的红色资源是鲜活的、直观的,学生们现场聆听老干部讲历史、谈理想,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国防教育活动要想方设法吸引青少年。”安徽省红色文化博大厚重,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展览馆遍布各地。2021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明确要求学校要把红色资源传承纳入日常教学实践,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旧址遗址、纪念设施和场所等,及时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目前,该省已建成上百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同时在高校中军事类学生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类学校常态开展集军事技能训练、红色主题教育、校园国防实践于一体的国防教育活动。巢湖学院结合校“国旗班”护旗手选拔、国防知识挑战赛等活动,定期组织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知识竞答;潜山野寨中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合作开办“国防科技育英班”,探索科技强军人才培养新路径;革命老区金寨县开发的“将星璀璨”观摩示范课,以开国将军故事为主线,引导中小学生探寻金寨红色历史……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爱国爱军的“红色种子”。

全面优化保障政策——

“为青春与梦想保驾护航”

“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地方党委政府和学校是大家坚实的后盾。”去年年底,安徽中医药大学举办“永远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征兵恳谈会,省市两级征兵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校领导与退役复学以及有意向赴边疆的学生齐聚一堂,畅谈青春梦想、共话未来图景。该校学生处处长冯祥介绍,他们为鼓励学生安心奔赴“疆”场,明确在严格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有关优待措施的基础上,积极对退役复学、奖学金发放等制订优待优先政策,切实让青年学生解除顾虑、勇敢追梦。

“为青春与梦想保驾护航”,是安徽省军地各级共同的努力方向。他们坚持一边把征兵工作纳入地方党委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职责、细化制度、压实责任,积极调动激发各级抓好征兵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边及时推出大学生入伍优惠优待政策,优先保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对政治、身体条件或专业技能有特别要求的兵员征集,为征集优质兵员提供有力政策支持。近年来,该省着眼提升军人军属荣誉感获得感,突出做好军人“后路、后院、后代”工作,特别在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双拥工作考核中都把解决“三后”问题作为重要考量指标,从而使转业军官安置满意度逐年提高、军属就业和补贴发放得到全面落实、军人子女实现就近就便入学。同时,他们在全省范围内还广泛开展了以走访慰问送关怀、爱老助老送健康、保障权益送温暖、尊崇功臣送喜报等“六送”为主要内容的拥军优属活动,及时解决好官兵的“挠头事”、“闹心事”,引导大家安心军营、建功军营。

与此同时,该省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做好入伍优待和军人军属保障工作,积极为军人军属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宣城市每年一次性拿出至少50个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安置退役军士,诸多举措在军地产生良好反响:宣城市宣州区连续4年为义务兵父母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青阳县大力实施结对帮带和定向帮扶措施,帮助困难军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舒城县制订涉军维权机制,聚合社会力量参与涉军纠纷调解,为军人军属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天长市组织预定新兵与当地大中型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并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员额招录退役大学毕业生,实现退役即上岗。

一条条“硬核”举措,带来“强磁场”效应。记者了解到,目前,该省2025年上半年各高校应征人数再创新高,“好钢做刃、好男当兵”已成为江淮大地广大青年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