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为青春再添一抹绿

—— 第九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侧记

文 | 本刊记者 芦国华

“抓腕砸肘,做!”8月8日,地处陕西省西安市的武警工程大学训练场内,一列列学生军训成果汇报表演方队正在进行演示。擒敌术表演方队士气高昂,招招到位;刺杀操表演方队身形矫健,动作凌厉……随着汇报表演圆满结束,第九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顺利落下帷幕。

本届军事训练营由教育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共同主办,武警工程大学举办,以“走进橄榄绿·激扬青春梦”为主题。7月26日以来,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60余名学生代表齐聚西安市,参加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观摩体验、比武竞赛等活动,在“零距离”全方位体验军营生活中放飞青春梦想、厚植家国情怀,为自己的青春抹上了一层“迷彩绿”。

参训学生体验轻武器射击动作要领。(摄影/侯   睿)

参训学生进行刺杀操训练课目演示。(摄影/褚   祥)  

武警工程大学国旗护卫队与参训学生一起举行升国旗仪式。(摄影/褚   祥)  

参训女学生进行擒敌术训练。(摄影/陈思宇)

让“红色”映照青春底色

今年暑假,正在河南省郑州市上大学的吕亚博没有跟同学们出去游玩,而是选择报名来到军事训练营,如愿以偿穿上了一身“橄榄绿”。

“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武警工程大学训练场上,军事教员何涛正在为参训学生们上“思政第一课”。

队伍中,吕亚博听得格外认真。前不久,他的老家河南省唐河县遭遇强降雨,部分房屋和农田被淹。当时还在郑州大学的吕亚博得知家乡下暴雨,担心家人安危,立即给弟弟打去了视频电话。由于家里的房子地势较高,家人没有与乡亲们一起转移,但吕亚博看到已经涨到家门口的洪水后,心里十分焦急。

“哥,不用担心,部队官兵和村里的民兵经常来家里查看情况,还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他们像亲人一样照顾着我们。”弟弟安慰他的同时,还发来了自己拍的一些照片。照片中,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年轻战士在齐腰深的积水中转移村民、搬运物资,吕亚博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

“我一直记得他们在风雨中穿梭的样子。”想起部队官兵、武警战士和广大民兵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家乡群众的画面,吕亚博百感交集,泪水不觉湿润了眼眶。“红色是人民军队的精神底色,今天有幸能穿上迷彩服,我觉得自己仿佛也是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了。”吕亚博眼神里写满了坚定。

“思政第一课”只是本届军事训练营开展红色教育的一个缩影。为深化参训学生对党史军史的认识、厚植爱党爱国爱军情怀,本届军事训练营把铸魂育人贯穿活动全过程,围绕学习弘扬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安排多次授课辅导,并借助陕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现地教学,增进参训学生对人民军队的了解和感情。

从西安市出发向北,照金、吴起、瓦窑堡、宝塔山,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8月5日,参训学生来到延安精神的重要起源地——照金。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一层展厅,一根粗大的麻绳串起的几颗手榴弹,引发参训学生讨论。

“这是照金军民发明的独特武器‘麻辫手榴弹’。红军战士把手榴弹举过头顶抡几圈甩出去,不仅扔得远,威力还大……”讲解员介绍,20世纪30年代初,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参观结束,来自红色热土的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学生何城感慨地说:“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想不管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物质条件丰富的现在,都需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精神看不见摸不着,往往蕴藏在厚重的史实和具体的革命文物中。”军事训练营政治工作组张述兵介绍,陕西有众多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一系列参观见学活动让参训学生对军人、对部队、对党史军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厚植了红色基因、强固了信仰信念。

参训学生参加武警工程大学为他们专门组织的“战地”晚会。(摄影/王佳鹏)

参训学生与武警陕西总队某支队官兵开展文化联谊活动。(摄影/孙嘉宝)

让“战味”烙进青春记忆

8月的西安,室外气温高达35℃,记者在长安区沣河梁家桥附近看到,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军事训练营15公里徒步行军正式开始。

队伍一路向前,滚滚热浪袭来,队员体力急剧下降。汗水湿透了迷彩服,许多学生两腿发酸、脚底起泡。最后3公里时,“加油”声在队伍中此起彼伏。“这时候觉得终点还很遥远,双腿渐渐不听使唤,开始有了放弃的念头。”来自四川的王圣林说:“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反复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当所有人通过终点的那一刻,那种战胜自己的成就感、坚持到底的喜悦感涌上心头。”

近4个小时的行军拉练途中,参训学生互相帮扶、加油鼓劲,圆满完成途中依次设置的通过“染毒”地带、“敌机”空袭隐蔽和武装奔袭等课目训练,训练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徒步拉练,让我找到了‘士兵突击’的感觉。”来自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三中学的学生丁当边擦汗边对记者说,这次的坚持让她收获了超越自我的快乐。

在这里,每一声号角响起,都是生动的“第一课”;每一项课目训练,都将迎来严峻的考验……

今年暑假前夕,得知第九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即将举办的消息,17岁的沙春燕立即报了名,如愿从宁夏老家来到心心念念的军营。

几天训练下来,沙春燕的手臂上出现了一些磕碰导致的伤痕,她用已经喊得沙哑的嗓音笑着说:“这没啥,它们是我青春里最美的‘勋章’。”

“同学们,要不要休息一会儿?需要休息的打报告出列。”炎炎夏日,训练场上气温飙升,擒敌术训练正在进行,看着学生们脸上的汗水以及被汗水浸湿的迷彩服,军事教员何涛有些不太忍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询问参训的学生。然而,面前的这群学生没有退缩,他们热情高涨,一边用力挥拳踢腿,一边把“杀”声喊得震天响。

“擒敌术是武警部队的传统训练课目,是武警官兵必备的军事技能,不仅能够强健我们的体魄,还能够增强战斗意志。”军事教员何涛为学生们介绍,训练讲究进攻与防守的转换,有利于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磨砺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

军事训练营综合计划组姚刚介绍,为突出训练的“战味”,他们在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规定课目基础上,着眼武警部队特色,增设擒敌术、警棍盾牌术等课目,部分课目在科学施训的前提下提升了训练强度,并在武警工程大学某训练基地开展宿营和野炊训练,提升了学生军事技能并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训练收获有多少,还要看最后阶段的考核。卧倒,低姿匍匐、前进,高姿匍匐、跃进……考核组下达一系列指令,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参训学生许碧洪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第一次参加实战背景下的战术考核,既紧张又刺激,我仿佛闻到了战场的味道。”许碧洪感慨道。

考核结果公布后,许碧洪获得战术课目、防暴弹投掷课目一等奖,并被评为“优秀学员”。她的带队老师江涛已连续跟了2届军事训练营,在学校也负责学生军训工作。谈起此次参训感受时,他大加赞赏:“训练项目更丰富、‘战味’十足的军训很受学生们欢迎!”

让“星火”点燃青春梦想

“信仰是黑暗中的那束光……”7月30日,武警部队文艺情景课《红肩章》团队走进武警工程大学为参训学生进行巡讲展演。

舞台上,汶川地震中被武警战士从废墟中救出来、如今已当上班长的甄红诚深情讲述当年的感人故事;“红肩章”特战小队队员诉说着在国际特种兵比武中拼尽全力冲锋并最终摘得桂冠的艰辛历程……一幅幅战天斗地的战斗场景、一组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将武警部队的精神内核展现在观众眼前,烙印在每一名参训学生的心中。

“我爸爸曾在武警部队服役,他平时很忙,在家时间很少。”提及父亲,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二学生高蕾过去多有埋怨,但在看到展演中的武警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勇救群众时,她明白了父亲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泪水不觉湿润了眼眶。

“‘红肩章’是武警部队的一个鲜明标志,也是忠诚卫士的重要象征。情景课讲述的4个故事引人入胜,演员的演绎极具感染力,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军事训练营综合计划组张林介绍,大家看得非常投入,很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演出反响强烈。

只有走近军人,才能懂得什么是忠诚;只有走近英雄,才能明白什么是崇高。为了让参训学生亲身感受武警官兵真实的训练生活,此次训练营坚持走进基层、贴近官兵,先后组织参训学生到武警工程大学某训练基地、武警陕西总队某支队参观见学。学生们与官兵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零距离”体验军旅生活,感悟军人本色。

“杀、杀、杀……”武警陕西总队某训练场上,震天动地的呐喊声扑面而来。刺杀、擒敌术、攀登等武警部队特色课目演练轮番上阵、一招一式尽显硬骨雄风。当特战队员从高楼上纵身一跃进行索降表演时,现场千余名师生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训练场上的刻苦训练、大汗淋漓,大讲堂里的静心聆听、热泪盈眶,都让我更加了解了人民军队,知道了参军入伍意味着什么,也让我入伍的决心愈发坚定。”中国矿业大学学生相安说。

“军事训练营既让我‘零距离’体验了军营生活,也让我找准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考上军校,实现我的军旅梦。”来自福建的学生邓声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谈起军事训练营对学生的改变,连续4届带学生参加全国军事训练营的江西省代表队领队、井冈山大学教授肖刚介绍,2022年由他带队参加军事训练营的8名学生中就有7名报考了军事院校;今年参加军事训练营的白鹭洲中学的胡振东、何城两位同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希望明年能考上心仪的军校……

青春激扬,雄鹰展翅。为期14天的军事训练营虽然已经结束,但青年学生们心中的那团“星火”正在冉冉升起、爱党爱国爱军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