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大河之北壮歌行

—— 记者走进河北省探寻“抗战精神”实录

文 | 刘杨 刘盼 本刊特约记者 刘松峰

河北,因位于黄河北岸而得名。这里地处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碰撞融合的交叉地带,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成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从1933年1月日军炮轰山海关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长达十二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河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强暴、英勇抗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注入了精神力量。

习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仲夏时节,记者一行走进地处燕赵大地中南部的肃宁县、涉县等地进行实地采访,探寻红色足迹,追溯历史记忆,感悟精神伟力。

赵县人武部举办“传承英烈志、奋进新时代”清明祭英烈主题党团日活动。(摄影/尹威华)

山河为碑,书燕赵英雄谱

骤雨初歇,仲夏清晨的燕赵大地暑气消散,一片苍翠。记者驱车来到肃宁烈士陵园时,看到入口不远处20米高的纪念碑巍然耸立于园区中央,碑身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纪念碑后方建有三层六面的烈士塔。天朗气清,园内随风摇曳的大片苍翠松柏仿佛母亲手中缓缓摇动着的蒲扇呵护着长眠于此的孩子。在巨幅浮雕墙上,英烈们82年前英勇奋战的模样被雕刻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这个村庄周边都是盐碱地,每逢春季因盐碱上升,地表白如积雪,故得名雪村。”肃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王雅伦介绍说,1942年6月,侵华日军向肃宁县八路军所在地雪村展开猛攻,八路军官兵奋起突围,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杀,终因寡不敌众,1000余名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村民们强忍悲痛连夜掩埋烈士遗体,从开始是一张炕席裹一位烈士遗体,到最后只能在坑底铺一张炕席并排安放好几位烈士遗体,而即便是这样全村的炕席也不够用……随着王雅伦动情地讲述,记者在内心默默念着:先辈们,请安息吧!如今硝烟已散尽、山河已无恙,这盛世如您所愿。

离烈士墓不远的抗日英烈纪念馆,上下两层的展览厅按燎原星火、抗日救亡、血腥屠杀、铜墙铁壁等7个内容板块,展陈了大量历史图片、抗战文物、烈士遗物等,其中一盘青石材质的石磨和背后的故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石磨的主人是肃宁县“模范堡垒户”贺大娘,她家5口人在抗战期间被敌人活活烧死,打那以后本就识大体的贺大娘积极拥军支前,平日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磨出的白面留给八路军,甚至还曾多次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八路军脱险。

纪念馆放映厅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在肃宁境内牺牲的八路军指战员有2000余人,除900多人留下姓名外其余都是无名烈士……望着滚动播放的烈士英名录、人物照片及其生平简介,记者不由想起了那首红色经典歌曲:“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战斗不歇……”

潺潺漳河水,蜿蜒太行路。伴着清风鸣蝉,记者驱车4小时后来到位于太行脚下、清漳河畔的涉县赤岸村。黄昏前,随着人流踏着古老的石板路走进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小院,这3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四合院依势而建、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在金色余晖映照下素朴典雅,光影流转间犹如一幅水墨画。

“1940年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区,同年12月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率领下一二九师司令部来到赤岸村,后来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们在这里战斗生活了6年之久,指挥大小战役战斗3.1万多次,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当地民兵义务讲解员刘贵兵向记者娓娓道来。在这座古朴宁静的小院里,当年由刘伯承、邓小平亲手栽种的丁香树和紫荆树已华盖如荫,成为历史最好的见证。一旁参加暑期研学的少年饶有兴致地吟诵着当地流传的诗句:“丁香花伴紫荆开,刘邓首长亲手栽。无边炮火硝烟里,太行春色早安排。”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行至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北面约百米,将军岭赫然在目。据刘贵兵介绍,这里先后安葬了刘伯承、徐向前、李达、黄镇、王新亭等将帅的骨灰。在将军岭后延的山脉上有一座以弘扬红色革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太行颂文化园,不远处还修建了红色记忆小镇以及相关的红色产业园,这里已打造成集教育传承、休闲观光、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今日之燕赵,硝烟散尽,故垒犹存。穿行于河北的山脉与河流、场馆与村庄,记者仿佛潜入历史深处、置身戎马倥偬的岁月。或许先烈们的书信会泛黄、影像会模糊,然而历史不容忘却,他们凝结在燕赵大地山山水水间的信仰和精神亦永不褪色、永励后人。

赵县人武部组织专武干部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扫革命英烈墓。(摄影/贺   宇)

沧州市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摄影/房建群)

赵县国防教育宣讲团组织国防教育宣讲活动。(摄影/贺   宇)

风雨如磐,忆峥嵘岁月稠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河北建立了晋察冀、冀中、冀热辽、冀南、晋冀鲁豫、冀鲁边等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北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河北人民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马本斋、节振国等大批抗日英雄和革命先烈。

有史学研究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冀东堪称最为艰苦和惨烈的地区之一。与全国其他地区抗战相比,孤悬敌后的冀东主要开展的是敌后游击战争,常常是“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冀东八路军驰骋长城内外,血战千里无人区,后来几经起落终于建成了拥有560万人口的冀热辽根据地。

潘家峪是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从1938年夏季到1940年底,敌人围攻潘家峪达130多次。1941年1月25日,3000多名侵华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最终,潘家峪村有1235间房屋被放火烧毁,1000余名无辜群众被屠杀,其中有妇女儿童658名。惨案发生后不久,幸存的青年们怀着“乡亲仇、民族恨”成立了复仇团。这支团队在抗战期间单独或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50余次,歼灭日军千余人、伪军不计其数,后被编入正规部队,在人民军队的序列中血脉传承至今。

抗战期间,河北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入伍来到部队,成建制的队伍屡屡出现:阜平营、曲阳营、平山团、回民支队……燕赵儿女团结一致、共同御侮,用血肉筑成了侵略者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战争战略在河北得到了充分体现。河北军民在十分险恶的环境里,运用无穷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抗敌方式。

“埋好地雷,端好枪。你钻地道,我上房。制高点,堵街墙,构成一片火力网。别看我们是庄稼汉,打得鬼子不敢再进我村庄……”这是80多年前正定县高平村民兵自编自唱的地道战歌。1942年冬至1943年秋,受地窖藏身的启发,高平全村男女老少在党组织领导下,挖建了总长近100多里的地道,用以对付日伪军。

“地上一个高平村,地下一个高平村。”这条地道有村外干线2条、村内干线3条,干线与支线相连,锅灶内、炕头上、碾盘下、牲口槽都有可能是地道口或通气眼。下入地道,瞭望孔、射击孔无处不在,形成了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

1945年5月,千余日伪军携带轻重机枪、山炮和大批毒瓦斯发动突袭,企图一举捣毁地道、制服高平。高平民兵将全村划为5个作战区,迅速进入战位,乡亲们则立刻转移到地道里。敌人在机枪、炮火掩护下发起多次冲锋,均被民兵用地雷和手榴弹击退。在西北村口,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大伙钻入地道从墙眼里射击,他还故意留下一个未加封闭的地道口诱敌上钩,敌人刚举锹要挖,“看洞雷”突然爆炸,敌人再也不敢近前。闯进村的敌人处处挨打又始终不见人影,在留下数十具尸体后狼狈逃窜至村外。从此,“要送命,上高平”成为在日伪军中广为流传的说法。

不只在正定高平,还有峰峰山底村、清苑区冉庄镇……燕赵大地上的人民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拿起土枪土炮,挥动大刀长矛,单独或配合我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到处打击消灭敌人,形成了陷日本侵略者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河之北,一桩桩壮怀激烈、感天动地的战斗事迹,谱写了一曲曲为国为民、气吞山河的英雄赞歌,诠释和展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赵县人武部组织专武干部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开展教育活动。(摄影/贺   宇)

肃宁县举行雪村战斗烈士墓迁建竣工暨祭扫仪式。(摄影/王雅伦)

邢台军分区组织所属人员赴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摄影/刘立国)

岁月当歌,承革命先烈志

习主席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历史值得铭记,薪火需要接续。近年来,河北省军地积极挖掘和保护驻地红色资源,多措并举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广大军民从波澜壮阔的抗战征程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壮怀激烈的革命历程中坚定信仰信念。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全力推进河北革命军事馆建设,同步打造河北省最大的军事类综合性场馆和河北革命军事史研究院,目前筹建工作已全面启动,已有数千件革命文物揽收入库,多种文创产品陆续出版出炉。同时,他们积极组织老红军、老八路代表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回忆党的历史、口述战斗故事,拍摄制作“红色冀·忆”系列微视频在省内外各大媒体陆续展播,视频点击量近千万次,引发强烈反响。

在抗日英雄节振国的故乡,衡水市刘堂村将村里的英雄人物、历史文物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修建“节振国纪念馆”,配套建成“红色刘堂·英雄儿女”群体雕塑、节振国主题文化广场和红色文化主题街,开设“刘堂村党校”,持续打造精品红色线路和个性化红色旅游产品,不断擦亮红色文旅底色。在马本斋纪念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通过举办合唱红色歌曲、播放红色电影、组织皮影演出等活动,以及开展打机枪、绑腿投弹、运粮支前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本土红色文化。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优势为红色文化涨粉丝、聚人气,推出“有声红色故事汇”、红色影像云观展……越来越多的红色场馆成为大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的重要基地。

红色基因代代传,军民情深坚如磐。近年来,河北省军地双方互提需求、互办实事的“双清单”制度不断完善,军地探索推出涵盖生活、医疗、住房等一系列优待政策措施,“双轮驱动”拥军优属新模式正在河北落地生根:成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爱国拥军志愿服务联合会,全省设立拥军服务站4.5万个,发展拥军志愿者260余万人,连续11年举办“助力强军·服务国防”关爱基层官兵万里行活动,连续5年开展“百城万店”拥军活动,新兵入伍欢送、老兵退役欢迎、送喜报、悬挂光荣牌等工作常态进行……放眼望去,饱经沧桑的燕赵大地上崇军爱军拥军的氛围越来越浓。

巍巍红色山川,悠悠大河之北。如今,抗战精神已成为助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代燕赵儿女不惧风雨、奋勇向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