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清晨,天刚破晓,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三峡库区,烟波浩渺,云蒸霞蔚。今年62岁的退役军人、三峡库区清漂队队长周功虎熟练地跨上一辆旧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巡江工作。
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的周功虎,曾在部队服役4年,因表现出色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当班长,先后7次获得嘉奖。1985年退役回乡后,周功虎当过民兵连长,在镇办企业上过班。20世纪90年代初,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后,秭归县大规模移民,建筑市场需求旺盛,于是,他便组建了一支施工队承包小型土建工程,生意十分红火。
2000年初,三峡库区开始蓄水致使库区水流变慢,从上游顺流而来的树枝、垃圾等漂浮物逐渐在江面滞留、堆积,严重时甚至一度影响了通航的安全。成片的漂浮物盖住江面,也给周功虎的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时常怀念儿时记忆里“捧起来就能喝”的长江水,一种守护长江母亲河的特殊情感与责任陡增。
2006年,秭归县有关部门招募社会力量开展长江清漂工作的消息传来,周功虎不顾家人的质疑和反对主动请缨接下清漂任务:“我知道做清漂辛苦,收入靠政府补贴比不上自己干建筑。可我当过兵不怕吃苦,这些年做生意也有经济基础,请组织放心,这任务我接了!”说干就干,周功虎拿出积蓄与朋友合伙购买了一条清漂船。后来,他陆续招募当地10多位渔民,组成了秭归县三峡库区第一支清漂队。
“减速!停船!”随着一个个口令的下达,一艘近20米长的清漂船已经稳稳停靠在漂浮物堆积的点位,清漂船两侧甲板很窄,只见周功虎和队员们小心翼翼站稳脚跟,抄起顶端由粗铁丝制成的大耙子,向水面一伸一舀再用力往船舱里一翻,便将树枝、树叶等一大团漂浮物“收入囊中”。每一耙子捞起来的东西有三四十斤重,而类似的清漂动作,周功虎每次出船总要重复上千次。风里来、浪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湿一身,周功虎带领着清漂队拿着微薄的补贴一干就是18年。
“清漂工作又苦又累,爱惜身子骨的人都干不长久。”清漂队员告诉记者,夏天烈日炙烤下,清漂船甲板上的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不夸张地说打个鸡蛋能煎熟;寒冬腊月里,船体会结一层薄冰,站在狭窄的甲板上作业时很容易掉下去。这么多年下来,清漂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甚至干一次就再不愿上船了。为了留住人,周功虎总是带头干最多的、最苦的、最累的活。
有一年冬天,清漂船行驶到江面突然动弹不得,原来是水里的树枝、渔网等杂物将螺旋桨给缠住了,年近60岁的周功虎二话不说,冒着严寒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上上下下好几趟才终于清理掉螺旋桨上的杂物。“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我们都被老周的勇敢和坚持所折服!”队员们感慨地说。
后来,在周功虎的影响和带领下,清漂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成立有“三峡库区秭归县清漂队”,还组建了“退役军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等,人数多的时候达到了100多人。“越来越多的人想为长江生态保护出把力。”周功虎说,他还要将辖区更多的退役军人组织起来,一起为守护长江贡献更多力量。
18年来,累计清漂近2万船次,打捞漂浮物28万余立方米……周功虎带领队员交出一张张成色十足的“成绩单”,他个人也先后荣获“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宜昌好人”和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
“现在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垃圾明显减少,漂浮物主要以树木枝叶为主。”采访中,遥望着长江江面的周功虎不停地感叹这十几年来长江的巨变,他说:“作为一名老兵,只要自己身体还允许,就会一直守在长江边,一直干下去!”
周功虎在长江上开展清漂工作。 (摄影/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