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子口,在藏语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地势十分险要。腊子口呈南北走向,长约300米,宽近8米,高达500米,东西两面的悬崖绝壁如同壁垒屏障,挺拔险峻。为阻止红军北进,蒋介石派甘肃军阀、国民党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部队驻守于此。
1935年9月,红军到达腊子口,前有鲁大昌部队,后有刘文辉部的追兵,周围还有卓尼杨土司的队伍和胡宗南部的主力,如不能尽快拿下腊子口,将面临被敌合围的危险。
战斗打响后,红军先后多次对敌要地发起猛攻,但敌人凭借有利地形,用机枪封锁独木桥,致使我军正面进攻收效甚微。在数次正面强攻未能奏效后,红军将士总结经验教训,很快发现了敌人的布防漏洞。原来,敌人过于相信腊子口的天险优势,把主要兵力集中于正面,两侧峭壁顶上均没有设防。
根据敌人兵力分布情况,结合实际条件,红四团决定兵分两路夺取腊子口:由团长黄开湘带领第1连、第2连隐蔽迂回至腊子口右侧,从崖壁攀登至敌人后侧;政委杨成武带领第6连从正面攻击,疲惫与消耗敌人。
黄开湘带领官兵来到腊子口用望远镜观察地形,只见从山脚到山顶几乎成仰角八九十度,石壁既直又陡,如何攀上这令人生畏的悬崖呢?
关键时刻,各连召集战士们开展讨论,要大家献计献策。一个绰号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他说,在家采药、打柴时经常爬大山、攀陡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石嘴就能爬到山顶去。行动展开后,小战士“云贵川”赤着脚,腰上缠着一条用绑腿接成的长绳,手拿长竿,一点一点往上爬。就这样,“云贵川”爬上去后,把腰间的长绳放下来,下面的人一个接一个顺着长绳爬了上去。
战士们攀上峭壁迂回至敌人身后,向没有顶盖的敌工事投掷手榴弹,敌人万没想到我军会从峭壁迂回,惊慌之下士气大泄,被我军两侧夹击,只好仓皇逃命。我军乘胜夺占独木桥,控制隘口炮楼,随后总攻部队兵分两路,沿腊子河向峡谷纵深扩大战果,连克敌人多道防线,一举夺下腊子口天险。此战,共击溃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第5团两个营及第1团、第6团各1个营,缴获手提迫击炮3门,并缴获粮食数十万斤、盐2000余斤,极大地补充了红军给养。
腊子口战斗是我军历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斗,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为关键的一场硬仗。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突破了长征中的最后一道关口,为红军顺利进入陕甘地区开辟了通道。
(唐家慧整理)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摄影/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