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情暖桑榆
——山东省军区泰安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为老干部服务纪事

文 | 孔令兵 本刊特约通讯员 乔亭灿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解决了我父亲的出行难题,若没有你们的悉心照料,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干部李延峰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加之家住4楼又没有电梯,每次上下楼便成了一个难题。山东省军区泰安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领导了解情况后,由4名工作人员抬的“爱心轿子”很快便应运而生。看到抬着父亲上下楼的“爱心轿子”,老干部李延峰的儿子感动得向干休所领导连连道谢。

近年来,该所以老干部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积极为老干部生活上解困、医疗上解难、精神上解忧,倾心倾力做好老干部服务保障工作,该所先后被军委国防动员部和山东省军区表彰为“先进干休所”。

泰安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泰安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常态组织人员到老干部老阿姨家中走访慰问。

“在一点一滴中倾注爱老之情,在一人一事上笃行为老之责”——

做生活服务的“贴心人”

“干休所是我家,是温馨幸福的家……”“五一”劳动节前夕,该所老干部老阿姨齐聚一堂,深情演唱着自编歌曲《干休所是我家》,曲中每句歌词都在表达着他们对干休所工作持续上升的满意度。

在老干部老阿姨看来,用“无微不至”描述所里的服务保障一点不为过。这些年,该所严格落实“三个不降”的指示要求,深入开展“用心用情精准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和“十进所·八上门”服务实践活动,及时完善《干休所精细化服务实施细则》,对9个大项、94个方面的服务项目进行全面规范。作为食堂管理员,战士吴犇犇每周会定期统计生活需求,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干部老阿姨配送主副食。贴心的服务让老人们倍感欣慰,“他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每次看到他来心里就很舒坦”,遗属辛艳动情地说。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老干部老阿姨服务保障工作是干休所的职责使命。他们积极推动服务模式由“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由能向老干部提供什么向老干部需要什么转变。该干休所与驻地疗养院营养师建立联系沟通机制,结合季节时令为老干部制订个性化营养食谱,并采取电话订餐、按需制作、上门送餐的方式保障到位,让老干部吃得舒心、吃得安心;针对原有生活服务中心楼层较高、老干部不便就餐的情况,对营区停偿收回的楼房进行升级改造,建成综合性生活服务中心,满足老干部就餐、订餐、送餐等多样化需求;在车库房顶开辟200多平米的“空中菜园”,按季节为老干部种植有机蔬菜,每人每年发放蔬菜约80公斤……如此种种,在一点一滴中倾注爱老之情,在一人一事上笃行为老之责。

遗属郭秀英有段时间身体状况不好、行动不便,加之子女不在身边,吃饭就成了难题。该所领导了解情况后,主动打电话联系并定时安排专人送餐上门。老人的女儿探望母亲时,看到母亲餐桌上的饭菜感慨地说:“我们一直担心母亲吃不好,没想到所里把母亲照顾得这么周到,我们这些做子女的都自愧不如。”

泰安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举办“中医药健康大讲堂”活动。

“为老干部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医疗保健的“用心人”

“老首长,这种隔姜灸疗法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下次您膝关节再酸痛时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上门给您来做。”在该所门诊部的理疗室内护师丁坤一边说着,一边把点燃的艾柱放在姜片上为老干部驱寒,老人的脸上露出了舒心愉悦的笑容。

“目前,老干部平均年龄已达95.3岁,处于病情较多、急症频发的高危期,为老干部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门诊部主任李妍说道。

随着老干部进入深度“两高期”,身体各项机能明显下降,为密切监护他们的身体状况、精心做好护理保健、防止突发意外伤害,该干休所坚持医疗服务一刻不放松、全时段在线,实行责任保健和分级保健,每天分两个时间段上门巡诊、送药敷药、按摩理疗,制订个性化医护康复方案。

“奶奶,心电图显示一切正常,您放心吧,好好吃饭,按时休息。”前段时间,遗属刘淑英由于胸闷心悸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出院后,刘奶奶的“结对”医师张衍菊积极对接医院,明确后续护理方案,每天上门复诊,跟踪掌握刘奶奶康复情况,并将诊疗信息及时录入智慧“守护神”平台,做到全面掌握、随时查看、及时提醒。

不仅如此,他们还为老干部家庭配备“爱心药箱”、“随身急救盒”、“车载急救包”等,并将推拿、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融入到养生保健、康复治疗中,实现了医疗、食疗、体疗、心疗、健疗、话疗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居家医疗养生模式”。今年初,该所举办“寒冬送暖慰人心·义诊服务送健康”活动,邀请专家团队上门为老干部义诊、举办健康讲堂,就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给予用药指导和饮食建议。“我们年纪大了,不愿意动弹,所领导就专门请专家到家里给我们看病,真是太周到了!”老干部王化玉感激地说。

为实现医疗服务全领域全覆盖,该干休所建立了门诊部、医院、家庭“三位一体”联医联养模式,先后与驻军医院、地方公立三甲医院签订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协议,协调专家上门义诊、远程会诊、随时问诊,同时积极组织家政服务医疗培训,手把手教授家政服务人员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技能以及防跌摔等生活常识,全方位筑起老干部“生命防护网”。“所里这些医生、护士们工作认真负责,把我们照顾得很好,真是太感谢了!”老干部郑清仕激动地说。

“仅仅解决生活和医疗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考虑他们的多重需求”——

做精神关怀的“暖心人”

“泰山上有石敢当,为民除害它上山岗……”今年清明节期间,一阵热闹的锣鼓声配上非遗传承人的绝活,一场妙趣横生、音影传神的皮影戏在该干休所日间照料中心生动上演,引来老干部的阵阵掌声。每逢传统节日,该干休所就会邀请地方文艺团体进所演出并组织工作人员制作粽子、月饼、汤圆等传统美食,为老干部送去温暖的祝福。

“对于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老干部来说,仅仅解决生活和医疗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慰藉。”该所领导说。

为了让老干部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该干休所采取每月编印大字版学习简报、安排“学习秘书”上门送学、党委委员入户交流的方式,帮助老干部思想不掉队;每周拿出两个半天,组织老干部老阿姨唱红歌、看电影、玩棋牌,放松身心、愉悦精神;定期组织书法、绘画、写作等讲座,并适时展出由老干部老阿姨创作的作品;积极协调律师事务所律师上门开展送法活动,围绕老干部老阿姨所思所虑,组织普法宣讲,消除老干部对诸如后事和遗产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现在生活在所里,不光吃得好、睡得好,最关键的是心情舒畅,今后我还得继续搞创作,发挥一下自己的余热。”爱好写作的老干部李延峰高兴地说。

为密切工休关系,该所还广泛开展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团结和谐一家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家把干休所当成大家庭,大力营造和气和善、敬老爱老的氛围。

遗属刘庆芬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糖尿病,并引发精神问题,家里仅靠遗属的生活费来维持,巨额的医疗费更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该所党委得知刘阿姨家的特殊情况后,随即号召全体工休人员进行捐款并多方联系其原工作单位,为其补办病退手续和缴纳医保,较好解决了他们家的后顾之忧,刘阿姨高兴地逢人就夸干休所对他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