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革命摇篮”红旗漫卷

—— 走进江西省吉安市探寻“井冈山精神”实录

文 | 裴思盼 本刊特约记者 郭冬明 特约通讯员 龙礼彬

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千峰万壑、翠竹层叠,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茨坪,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燃起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

2016年春节前夕,习主席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仲春时节,记者前往这座“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零距离体悟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制胜密码”。

井冈山雕塑“胜利的号角”。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山

井冈逶迤五百里,红旗一展乾坤赤。

这天清晨,井冈山上微风拂面,和煦的阳光为大地披上了橙色纱衣,空气中掺杂着一缕翠竹的清香。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花一木仿佛都蕴藏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

在井冈山市人武部赵虎的陪同下,记者一行首先来到茨坪红军北路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其为一幅长112米高18米由全景画、地面塑型和高科技声光电演示系统构成的画轴,生动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重大历史场景和党的伟大革命实践。

“制作这幅全景画共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用掉了5吨多油墨。”说话间画馆工作人员开启了全景画的电源,霎时间斗转星移、时空交错,记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雄浑苍茫的群山之中——井冈山上空乌云密布,黎明前一道锐光冲破天际,五百里井冈重峦叠翠犹如一条巨龙横空出世,一部波澜壮阔的井冈山斗争史徐徐展开……三湾改编、茅坪安家、大井练兵、进驻茨坪、井冈山会师、八角楼灯光、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和挺进赣南闽西等重大历史场景,都在高科技的声、光、电艺术形式下得以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井冈山会师的欢呼声、黄洋界保卫战的枪炮声、向赣南闽西进军的脚步声声声贯耳,带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

走出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往南步行约400米就来到了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这里用红色石材铺就的149级台阶象征着‘红色之路’。”讲解员介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于1959年开馆,是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2万余份,该馆是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博物馆分4个展厅,分别从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的活动情况、井冈山时期的艰苦生活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史。一张张黑白图片、一把把带着血迹的梭镖、一件件布满弹孔的衣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都无声地诉说着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卓绝,传递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朽的红色精神。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记者来到井冈山革命遗址茅坪“八角楼”时,民兵讲解员李海清正在演唱《八角楼的灯光》,嘹亮的歌声博得现场游客阵阵掌声。沿着窄小的木梯登上“八角楼”二层,只见外屋简单陈列着四方桌和长条凳,墙上挂着毛泽东同志与贺子珍同志当年的照片,里屋的书桌占据主要位置,阳光从屋顶的八角形天窗倾泻而下,为小屋注入一束光亮。随行的人武部赵虎指着桌上陈列的一盏清油灯介绍说,当年物资极其匮乏,为了省油,毛泽东同志每次看书写字只用一根灯芯,而就是在微弱的灯光下他撰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巨著,为夺取革命的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

午后,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党指挥枪”思想的发祥地——冲垄交错、群山环峙的永新县三湾村,三湾改编纪念馆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率部抵达三湾村并在此休整了5日,期间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作出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向云端……”汽车在通往黄洋界的盘山路上疾行,记者情不自禁哼起《向云端》的旋律,沿途成片的映山红怒放,一路蜿蜒曲折间薄雾绕山,随着海拔升高给人一种奔向云端的愉悦感。曾经血染的山脉如今以其壮丽之秀美告慰先辈: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曾经的动荡人间已然成为你们想要的模样……

黄洋界位于茨坪西北17公里处,海拔1343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云雾,故又名“汪洋界”,这里就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站在今日之井冈,远眺苍山连连、近观翠竹丛丛,记者追寻红色足迹穿行竹海,瞻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走过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挑粮走过的小路,遥想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历史的回音仿佛还在山间回荡……

位于井冈山脚下的“井冈红旗”雕塑。

井冈山市红色主题雕塑“火炬”。

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人

一座山,辉映历史;一条路,引领方向;一种精神,光耀未来。八角楼的灯光从未熄灭,它划破苍穹,照亮了历史和新时代的星空。

回首井冈山时期,从4.8万名革命烈士为了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献出宝贵生命,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从我们党领导人民不畏强敌、不畏艰难开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党和红军一开始就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形成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具有关键意义,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烛照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

当年“龙源口大捷”,红军在七溪岭与敌人打成胶着状态时,当地党组织一声召唤,宁冈、永新两县2000名农友走上战场,冒着炮火帮助红军运送子弹、转移伤员,生动演绎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人民战争伟力。而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溃了湘赣敌军四个团的进攻,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捷报传来,毛泽东同志写下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字里行间激情满怀、大气磅礴,以少胜多的奇迹是红军战略战术思想的演绎,更是军民同心、顽强抗敌、勇于胜利的战果。

而令人震撼的是,在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有4.8万英烈献出生命,这意味着每天有将近60人牺牲。如今,镌刻在井冈山烈士纪念碑上的英名只有15744人,更多的烈士在鲜血染红战旗之后,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面对艰苦的环境、残酷的围剿,战士们为何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甘愿为党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

1927年12月底,毛泽东宣布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时,在消灭敌人、打土豪的基础上,特意加了一条:做群众工作。毛泽东同志还就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向部队宣布了三条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井冈山群众中也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

一心为民者得民心聚民力。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还有一件不寻常的展品——“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是1931年井冈山老区贫苦农民贺页朵在榨油坊昏暗的油灯下写下的入党誓词。虽有不少错别字,却真实反映了一位基层农民党员的忠诚与信仰。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

一段流传于井冈山的歌谣,生动概括了红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在莽莽大山深处,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毛泽东、朱德同志与普通士兵穿一样的衣、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草鞋行军打仗,以至于刚入伍的新兵,把年长的朱德当成了“老伙夫”。而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井冈名言录”上,则记录着朱德同志在井冈山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共产党人的“制胜密码”。

靠着坚定的信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种下的红色种子,最先从井冈山这块土地上扎根发芽,由此播撒神州大地;中国革命从井冈山上的崎岖小路出发,最终走上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星火燎原,微光成炬。当年,人民军队在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眼中充满着神奇,以至于在她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它看起来不像一支军队,但它就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萌芽,20年后它踏遍了全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毛泽东同志旧居正门。

井冈山“朱毛”会师广场雕塑。

黄洋界日出。

红色的基因·红色的魂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吉安市的“红”与众不同,缘于吉安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在吉安市星罗棋布的红色遗存达980多处,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多达26处,红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吉安市军地为守好用好这块红色阵地,扛起赓续红色基因、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永续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在出台《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的基础上,他们积极开展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活动,先后拍摄制作了电视剧《井冈山儿女》、现代京剧《碧血慈云》,编排了双拥文艺节目《映山红》、《十送红军》,编写了红色文化读本《井冈山革命故事》等脍炙人口的红色文艺精品。同时,挑选数千名干部、职工和民兵担当义务解说员,当好井冈山精神的宣传者推介者,让红色文化传播得既“活”又“火”。

记者现地了解到,该市先后制订多部地方性法规对红色教育培训进行规范,统一机构设置、教学内容、师资管理、标准标识等,将红色沃土打造成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井冈山登记注册的红色培训专业机构已有28家,每年培训学员达50余万人。“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饭、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井冈山模式”红色教育培训,将井冈山的“红色名片”越擦越亮。

红色血脉,永续传承。矗立在井冈山高速路口的“天下第一山”雕塑、挹翠湖后面南山公园的火炬雕塑,向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昭示着井冈山多年不变的城市底色。近年来,吉安市军地借助“红色之旅”这股热潮,扩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成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现代化展馆,对井冈山烈士陵园、三湾改编纪念馆、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改扩建和环境整治并免费对公众开放;在井冈山大仓、茅坪坝、坳里等村庄发展全域旅游,打造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红色旅游项目,协调地方高科技企业引进运用3D仿真、动漫技术,实现“大仓见”、“八角楼灯光”、“红军驿站”等红色故事数字化、虚拟化的升级;昔日的红军村——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如今已成为“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帮扶下,村里投入500多万元打造了“红军的一天”特色体验项目,吸引了一批批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肩挎红军枪的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仅2023年,该村就接待游客9万多人。

在红色文化的熏陶滋养下,吉安市适龄青年参军报国热情高涨。据吉安军分区领导介绍,在2024年春季征兵中,该市适龄青年应征报名人数达计划征集人数的7.6倍,其中大学毕业生较去年同期增长38%。同时,该市双拥共建工作做得扎实而富有成效,驻军部队全力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开展爱民、惠民、助民活动,在森林防火灭火、抗洪抢险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站排头当先锋,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赞誉;吉安市近年来先后发放各类抚恤补助近12亿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6亿多元,累计走访烈属家庭6800多户并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000余件,该市连续4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本文图片由井冈山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