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倥偬40年,许党忠诚、爱党报国,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共和国将军,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退休回乡20年,绿化荒山荒坡2.2万余亩植树220多万株,为了植树造林倾尽积蓄,并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绿化将军”的“时代楷模”、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走了。他走得很安详、也很坦然,身后留下一片绿荫、一座青山。
松柏静立,远山静默。在我国第46个植树节来临之际,张连印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逝世,享年80岁。遵照他的生前所愿,张连印的家人和亲属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山西省左云县,撒入那片他倾心耕耘20载的土地,和他植下的那片树林永远在一起。
如今,张连印和他的精神深深地融入这片群山,化作了一座永放光芒的精神丰碑。
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西北部的“将军台”。(摄影/丁美宁)
张连印生前扛着铁锹去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乡的苗木基地干活。(摄影/丁美宁)
张连印生前与儿子张晓斌向山林敬礼。(摄影/丁美宁)
“栽的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兵’,我和他们一起站岗、一起守护家园!”
“你为世间留下一片绿,山川世人永远记得你。”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上午,河北省石家庄市殡仪馆万芳厅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张连印同志的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鲜花丛中,来自党政军群和社会各界群众近万人自发赶来送别张连印。
塞北的春天,依然十分寒冷,傍晚的温度还是在零下。3月12日,当张连印的骨灰送回到山西省左云县县城的时候已是黄昏。可是,从高速路口一直到张家场乡的道路两边,早已站满了自发而来的党政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人们含泪迎接这位“绿化将军”回到家乡。常住人口不到6万人的左云县城,这一刻几乎是倾城而出。
寒风中,有的人手捧鲜花,有的人胸前佩戴着白花,还有的人拉着挽联……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所有人都停下车等在那里,鞠躬敬礼。所有的车辆都自觉停在了一侧,让护送张连印骨灰的车通过。这次,张连印再也不离开了。
“年前连印叔外出看病,走时叮嘱我,开春了种点梨树和枣树。”张家场村村民田四旺抹着眼泪说。田四旺很早就跟着张连印种树,现在是林场里的常驻工人。张连印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要给他的大女儿张罗婚礼。田四旺盼着他早点回来,谁想……田四旺越说眼泪就越止不住,最后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
在左云县,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张连印。“张连印老将军一点架子都没有,有时会和乡亲们一起蹲在墙角聊天。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大家有什么心事都想着给老将军说一说、唠一唠。”走访街头,左云县三屯乡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高芳告诉记者。
张家场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张连印建起的苗圃,回忆着每年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情景。他们将对张连印的思念画进了一张张手抄报中,想着再跟张爷爷去种一次树,送给他春天里最美的一幅画。孩子们说:“请您放心吧,我们一定好好学习,保护好环境,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漂亮。”
在左云县“豆面老人”豆面馆里,开店30年的老板娘李喜云怎么也不相信张连印去世的消息。一开始的时候李喜云不明白,张连印放着城里的福不享,回到这个穷地方自掏腰包种树图个啥?随着张连印耐心地给她讲种树治沙发展绿色生态的道理,特别是看到左云县的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美、水越来越清,她逐渐明白了张连印的心思。
“老首长每次来,都要点上一碗我用豌豆、莜面做的豆面,边吃边给大家讲红色故事,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言语间,李喜云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在面馆操作间里,她一边煮面,一边抹去泪水,把全部的怀念融入到浓浓的一碗面里,并把这碗面送到了张连印亲手栽种起来的“清风林”。
莫问英魂归何方,老村老井老屋堂。在这片“清风林”里,漫山遍野的樟子松、白杨树、云杉、油松、沙棘在风中挺立,一排排松柏、一队队白杨,如同列阵的士兵,迎接张连印回到他们中间,共同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
山西省左云县群众自发前来为张连印送行。 (摄影/左 越)
张连印生前与基层干部一起植树。(摄影/丁美宁)
张连印生前与河北省军区国防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过“雷锋日”。(摄影/侯玉春)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不行’和‘失败’,必须要以攻山头、啃硬骨头的精神打赢这场治荒播绿攻坚战!”
张连印的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以前左云县有段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风沙大的时候能把窗户纸打穿,把窗玻璃打破。“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张连印深有体会,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2003年刚退休,他就扛起了锄头种树,誓要改变家乡的生态面貌。
面对环境恶劣、资金短缺、设备不足、技术缺乏等困难,张连印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向生态治理进军。亲朋好友劝阻他:荒山种棵树比养孩子都难,我们几十年都没成功,可别白忙活、自讨苦吃。可张连印却铁了心:“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不行’和‘失败’,必须要以攻山头、啃硬骨头的精神打赢这场治荒播绿攻坚战!”
时间记录了他勇毅前行的历程,青山见证了他拼搏奋斗的身影。每天早出晚归,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植树……张连印经常风餐露宿,肚里是凉饭,身上是泥水。风沙起时,他的脸上被吹得起了皮,耳朵、鼻孔被灌进了沙子。为学经验,他走大同、上北京、到沈阳,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资金不够,他倾尽所有,甚至动用女儿的婚房抵押贷款,还两次向银行借贷。
奋斗的决心是坚定的,成功的道路却是艰辛的。植树第一年,张连印从东北买的1万棵樟子松苗,种下后几乎死光,补栽的6000棵也死了大半。张连印像研究打仗一样研究攻关,订阅了10余种林业期刊,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于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种植的门道,探索出了“营养袋”种植法。针对当地水文、气候、土壤等特殊自然环境,他从研究耐寒新苗培育、土地水分保养、季节性栽种规律等入手,形成整地、挖坑、围圈、浇水、掩埋等一整套植树造林新方法。此后,树苗成活率稳步提升高达85%以上,其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广。
绿化荒山不能一个人战斗,还要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2004年,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张连印对羊倌牛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他们讲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植树造林、治理荒山是守护家园、造福后代的千秋大业。自那以后,羊倌牛倌每次放牧都格外小心,牛羊啃树苗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张家场乡党委副书记董高文介绍,为了带动乡亲们种树,张连印把自己繁育的苗木无偿地提供给需要的百姓。他还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植树造林、管林护林的行列。“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唤起全民生态意识是我的心愿。”张连印想把树种满荒山,更想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2011年7月,张连印被确诊患癌症。做手术后的第二年开春,他就出现在了植树的现场。2014年,癌细胞转移了,他治疗后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张家场,白天扛着铁锹上山挖坑植树,晚上回到屋里的土炕上输液治疗。妻子王秀兰说:“他这是在和时间赛跑,想为家乡多种一棵树。”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20年。如今的左云县,已经很久没见过大的风沙了。左云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池恒广说,这里的每一棵树,从幼苗到成长,都倾注着张连印的心血。现在,左云县的林草覆盖率达到62.27%,林木覆盖率达到49.27%。20年间,左云县林木覆盖率增长了10.67%,其中张连印的贡献率有1.5%,足足有220多万株树。这些树如果从左云县1米1株排到北京市,可以排5列,筑成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守护着左云县的大地和蓝天。
“如果我走了,你们不要悲哀,扛着锄头继续种树,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张家场村边曾经有一条河,后来河水干枯了。荒芜的河滩上,砂石遍地,寸草不生。就是在这里,张连印建成了300余亩苗木基地。后来,这个基地被确定为山西省右玉干部学院教学点,最初拟命名为“将军林”教育基地,他却坚持把“将军林”换成了“清风林”。
左云县的生态改善后,乡亲们为了感激张连印的贡献,在建设防护林区瞭望台时,想给他立一座“将军台”石碑,并刻上他的名字,张连印坚决反对,最后换上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但无论是谁问起来,乡亲们还是叫它“将军台”。大家都说,将军的石碑虽然没有立起来,但口碑已经深深立在百姓心间;将军的名字虽然没有刻上去,但形象永远刻在了青山绿水间。
河北省军区机关干部刘松峰,从2007年就一直在采写反映张连印事迹的稿件,“老将军”去世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张连印老首长作为‘时代楷模’,他的事迹和精神必将激励感召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生态建设之中。”张连印的事迹宣传开后,他的很多战友从四面八方带着一笔笔捐款、一车车物资、一拨拨专家赶来“助阵”。同时,向张连印老首长学习也成为了河北省军区官兵的自觉行动。
张连印生前每年都应邀为“四堂课”作辅导,即左云县上半年和下半年预定新兵役前教育的革命传统课、左云县高级中学新生军训的国防教育课及县委党校乡镇(街道)干部培训班的生态文明建设辅导课,数千名党政机关干部、社会群众和学生受到教育。在张连印的感染带动下,无数人主动加入到种树队伍中,就连外地来参观学习的人都会在张家场乡种下一两棵树。左云县各级党政机关、各界人士更是积极投身生态建设,近年来该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张连印去世后,越来越多的人闻讯赶到“将军台”和清风林缅怀他。冀利芬来了,她是左云县第一中学的教师。2020年,她就给学生们讲张连印的故事,还写过很多首诗致敬张连印。现在,她要把张连印的故事继续给学生们讲下去,让更多孩子知道,有这样的人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92岁的参战老兵王玉龙来了,以前他和张连印一起为左云县的学生上过国防教育课,还为县委党校科级干部培训班授过课。“以后我不仅要给大家讲党史讲党课,还要给他们讲张连印的故事,让大家都主动参加植树造林,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现在,张连印的家乡张家场村“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规划经验在左云县全县推广,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远远望去,如今的张家场村房屋漂亮整洁,道路两旁树木成行,村外干涸多年的十里河也不时能听见欢快的流水声。张家场乡党委副书记董高文指着村民盖起的新房说,要传承张连印老将军的精神,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美丽乡村,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鲜花摆满了清风林的四周,人们驻足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去,望着这里的每一棵树想起老将军种树的故事,一锹一锹地挖、一棵一棵地种、一片一片地长。20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张连印带领乡亲们创造了生态奇迹。
2021年8月16日,张连印为了纪念和妻子王秀兰金婚50年,在工人们的帮助下种了500余棵沙地柏。张连印对儿子张晓斌说:“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张晓斌眼神坚毅地回答道:“我会扛起您留下的铁锹,继续植树造林,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张连印生前给前来林场参观见学的人员作讲解。(摄影/丁美宁)
张连印生前站在土坡上察看由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木。(摄影/丁美宁)
张连印生前与老伴王秀兰为纪念两人50周年金婚在北梁山坡上种了500余棵沙地柏。(摄影/丁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