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留在特殊战场的深邃思考

—— 甘肃省军区组织官兵和民兵参加积石山县抗震救灾闻思录

文 | 朱丛箫 本刊特约记者 莫福春 贾保华

急如星火赶赴救援,不愿扰民静静离开。20231229日,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的第11天清晨,甘肃省积石山县还沉睡在冬日的晨雾中。此刻,甘肃省军区前进指挥组在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后,组织所属参加抗震救灾的官兵和民兵有序撤离,悄然踏上返回的行程。

10天救援,10天鏖战。该省军区900多名官兵和民兵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上,用忠诚担当书写了精彩答卷,立起新时代国动人的好样子,也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示。

甘肃省军区组织民兵抢救受灾群众生活物资。(摄影/徐晓庆)

甘肃省军区组织民兵为地震灾区儿童开办帐篷学校。(摄影/徐晓庆)

甘肃省军区组织民兵清理废墟恢复秩序。(摄影/徐晓庆)

7个“第一时间”说明什么?

超前预判,有备方能无患

灾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

震后5分钟,甘肃省军区领导快步来到作战值班室,迅速组织研判灾情,下达行动预先号令、民兵集结命令;

震后15分钟,省军区与甘肃省同步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命令临夏军分区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建立省军区三级指挥体系;

震后30分钟,省军区抗震救灾先遣组紧急启程,顶风冒寒赶赴灾区……

夜色如墨,天寒地冻,但救援工作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省军区第一时间报告灾情,第一时间建立指挥体系,第一时间牵头协调驻军,第一时间组织民兵救援,第一时间开设野战指挥机构,第一时间对接军地需求,第一时间保障受灾群众过冬。

在省军区前进指挥组统筹指挥下,临夏军分区官兵和积石山、临夏等县的民兵迅速集结完毕,连夜奔赴灾区。震后仅半小时,积石山县人武部指挥各乡镇民兵就近展开救援,当天就救助转移群众600多人,搭建帐篷50多顶,转运物资80多吨。

大河家镇,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震后不到1小时,该镇专武干部、民兵排长汪奎福就组织20名民兵,迅速投入救援行动,成为第一支进入灾区展开救援的武装力量。发现一家6口被废墟困住后,他在没有专业救援器材的情况下,带领民兵徒手施救,成功解救4人。

精兵来自苦练,能战源于有备。着眼遂行应急应战任务需要,2023年该省军区修订抗震救灾、防化灭火等5类应急预案,进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演练,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常态化做好遂行应急应战任务准备。2023年12月初,甘肃省肃北县发生5.5级地震后,他们主动对接地方有关部门,综合研判辖区近年地震形势,预判当前地震灾害风险隐患,下发加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指导所属各单位做好抗震救灾应急演练,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做足了准备、赢得了主动。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回顾此次抗震救灾,该省军区领导直言,如果没有此前的超前预判分析、提前研究训练和物资准备,此次抗震救灾省军区领导机关和所属临夏军分区及相关人武部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出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

7个“第一时间”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国动人,唯有站到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高度,始终心怀忧患意识,不断强化打仗意识,坚决克服“仗打不起来,打起来也轮不上”的和平积弊,坚持聚焦遂行任务需要苦练精训,真正把保障打赢的本领练精练强练过硬,一旦有事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应急应战任务。

甘肃省酒泉市民兵和公安干警联合执飞勘察地形。(摄影/蒋 洁)

甘肃省军区组织机关和直属单位官兵开展战备演练。(摄影/徐晓庆)

救援行动高效有序源于什么?

千锤百炼,砥砺胜战之将

指挥,历来是作战的核心和龙头,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抗震救灾不是打仗,但其指挥决策与打仗无异。在此次抗震救灾中,该省军区指挥决策面临诸多考验——

地域陌生。此前,虽然省军区组织机关和各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编撰了省、市(州)、县三级兵要地志,对全省各市县的地形地貌、交通道路、重要目标等有一定了解,然而具体到乡镇、村社和街道,仍难以做到熟记在心、了然于胸。

情况复杂。积石山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大部为山地,地形起伏不平,复杂多变,加之灾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使指挥决策和兵力运用等面临不小挑战。

天气寒冷。时值隆冬,当地气温在零下10多摄氏度,救援官兵和民兵行动不便,致使救援行动的效率降低。

任务多元。既要担负人员搜救、群众救助、伤员转运任务,又要紧急搭建帐篷、清理废墟、卸载物资,还要保障饮食供应、进行义务巡诊、开设帐篷小学等等,任务种类多、事情杂。

面对繁重任务和复杂情况,该省军区前进指挥组按照“科学用兵、量情用兵、统筹用兵”原则,充分发挥民兵距离近、道路熟、语言通、风俗同的优势,把900多名官兵和民兵派到4个重灾乡镇的30个点位,执行抗震救灾各项任务。

根据遂行救援任务需要,他们及时充实救援力量,命令临夏军分区调集周边70公里内各县民兵多路开进、投入战斗,180多名民兵在震后3小时内赶赴灾区展开救援;此后,又命令邻近的兰州、定西和甘南等地的1690名民兵转入备勤,并组织全省4200多名民兵备勤,做好随时跨区支援准备。

决策指挥有力,救援行动高效。在该省军区前进指挥组的科学指挥下,临夏军分区组织所属8个人武部领导带领民兵不畏严寒、连续作战,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共抢救受灾群众86人,搭建帐篷457顶,搬运物资5718吨,拆除危房95间,安装取暖炉513个,疏通道路7.2公里,并在两个集中安置点开设帐篷小学、流动医疗站、热食供应点,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仗就是打将。”事后盘点,许多官兵直言抗震救灾任务完成得好,科学指挥功不可没。该省军区战备建设局领导介绍,这些年,该省军区紧盯遂行应急应战任务需要,持续深化国防动员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每年都要组织国防动员指挥演练,还融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一道练技强能,促进各级指挥员动员指挥能力提升。

然而,细细揣摸,用打赢制胜的标准来衡量,部分指挥员“两个不够”、“五个不会”的问题依然存在。放眼未来高端战争,要想在战场环境更加复杂、作战进程更加紧张、敌我情况变化更快的情况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各级指挥员非加大训练强度难度、经过一番砥砺淬炼不可。

新年伊始,结合盘点抗震救灾和筹划新年度工作,该省军区领导着眼当前国际与国内形势、应急与应战特点、供给与需求现状、多域与聚优要求,提出进一步探索新体制下国防动员指挥运行机理,进一步大兴研究战争、研究军事、研究打仗之风,进一步砥砺淬炼各级动员指挥能力。这是因为,只有在千锤百炼中提高各级指挥员动员指挥能力,一旦有事才能指挥若定、应付裕如、决胜千里。

党旗高高飘扬昭示什么?

强固组织,发挥特有优势

一个组织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记者深入抗震救灾一线采访,发现无论是搜救人员还是清理废墟,无论是卸载物资还是疏通道路,无论是帐篷安置点还是板房安置区,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格外耀眼,成为灾区一道道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的独特风景。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进驻灾区第一天,甘肃省军区前进指挥组就成立临时党委,各指挥要素成立临时党支部,为遂行抗震救灾任务提供坚强领导。与此同时,临夏军分区及所属人武部参与救援行动的民兵分队,都紧急成立了临时党委和临时党支部;根据救援点位分布情况,各民兵分队纷纷成立临时党(团)小组。

“要仔细排查每一间受损房屋,确保里面没有一个人,确保把村民所有贵重财物都抢救出来……”地震第二天深夜,临夏县民族团结民兵排排长杨兴龙召集所有党员,紧急召开党小组会,安排部署任务,明确人员分工。抗震救灾期间,11支党员突击队始终活跃在搜救人员、搭建帐篷、卸载物资一线。

积石山县人武部领导赵世杰休假回家当晚,得知驻地发生地震的消息后立即中止休假,连夜乘车从河北省赶赴积石山县,带领党员突击队前往灾情最重的4个乡镇组织救援,且一直铆在“前线”。

该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胡开尧介绍,参加此次抗震救灾的33名团以上领导干部,始终不顾个人安危,坚持靠前指挥;编入各党组织的民兵党员始终冲在一线、干在最前,以实际行动检验了省军区党的建设成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旗就是方向,党员就是标杆。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还是在抢险救灾的最前沿,党旗始终是新时代国动人砥砺奋进的方向、战胜困难的力量,党员始终是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冲锋在前的那批人。

此次抗震救灾的实践再次启示我们,各级党组织永远是最坚强的战斗堡垒,每名党员永远是最可靠的攻坚力量。放眼未来,我们只有深入贯彻全军和军委国防动员部党的建设会议精神,大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真正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把党员队伍建设得更加过硬,今后遂行应急应战任务才会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才能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特有优势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服务主战、保障打赢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