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一根竹竿的铭刻

文 | 贾玉省 杨建新

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的胶东地区武装革命斗争纪念馆内,一根三尺多长的竹竿格外引人注意。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近百个地名,它的主人是山东省莱阳市西陡山村村民唐和恩。

淮海战役打响后,胶东地区老百姓纷纷加入支前大军,唐和恩踊跃报名,担负起运送公粮的重任。启程时,他随身携带了一根三尺多长的小竹竿,累了撑着它休息,过河、涉水时用它探路。在支前运输中,唐和恩和支前民工们顶风冒雨,忍饥耐寒,日夜奔走,把一车车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把一批批伤员安全转移到后方,书写了诸多感人故事。为了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历程,唐和恩便把经过的地名用尖刀刻在了这根小竹竿上,而将这些地名连起来就形成了一幅人民群众支前的路线图。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回首当年的歌谣,唐和恩的这根小竹竿,连同这如林的担架、如流的推车,共同见证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牺牲奉献,见证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如今,这些支前民工用过的物品作为历史文物,静静地陈列在纪念馆的展柜中,仿佛向参观者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

(贾玉省、杨建新整理)

唐和恩生前为群众讲述支前故事。(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