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培塑向战精气神

—— 辽宁省军区大力培育民兵战斗精神纪实

文 | 李 强 王 晓 本刊特约记者 范奇飞

辽东腹地,天高云淡。一架无人机在山林中若隐若现,爬升、盘旋、突进……前不久,辽宁省军区组织的一场新质民兵分队任务行动能力考核在山林中火热展开。应考的民兵反应迅速、协同紧密,既展现出过硬的军事素质,又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考场连着战场,今天的成绩要向明天的战绩负责。”全程组训的辽宁省军区领导介绍,9月份以来,他们组织10个地市民兵分队的数千名民兵轮番展开实战化训练,不畏极端天候练作风,不惧复杂地形练协同,不避课目难易练对抗,不仅使民兵练就了过硬军事素质,而且着力培养了过硬战斗精神。

d703ca92697d13217584ea9cfccd0a5a.jpg

辽宁省军区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集结点验现场。(摄影/刘银星)

沈阳警备区组织民兵利用训练间隙开展教育活动。(摄影/刘银星)

从难从严磨炼过硬作风

“白天朔风吹脸庞,夜晚寒冷似冰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身。”这是民兵参加此次集训的真实体验。据统计,在长达40余天的集训过程中,民兵先后经受3场暴雨、4场冰雹、7次八级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的考验。

训练环境是实战化训练的载体和依托,发挥着“战场磨刀石”的作用,该省军区组织民兵在接近战场的环境中训练生活,旨在引导大家在攻坚克难中砺胆魄、强本领。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鞍山军分区指挥民兵应急营迅速派出小分队加固营区帐篷;党员突击队冒着风雨在泥泞的土地上抢挖排水沟渠,雨水、泥水和汗水加身但没有一人选择退缩。

民兵参训热情高涨的原因何在?省军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集训从野外驻训到实兵演练,全程依托在梯田荒地上建起的驻训村、训练场进行,临战训练以任务行动为重点,按实战化标准构设12个训练区域,设置刺杀、防空、侦察等14个典型内容;实兵演习以要点要域控守为课题,设置抗敌信火打击、前沿冲击、立体攻击、连续突击4个训练问题13项训练内容。此外,他们还向驻军部队借用高炮瞄准镜、车载雷达等装备器材,邀请来自军事院校、作战部队的20余名专家教授、训练骨干现地指导,有效确保了训练质效。

复杂的练兵环境、高强度的训练内容、新式武器装备、专业教学团队……大家普遍感到,这次集训“较以往不一样”。通过训练,民兵身上“骄娇”二气少了,胆气虎气多了。

战风斗雨不退缩,关键时刻显担当。今年夏天,辽宁多地遭遇强降雨。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沈阳、鞍山、丹东、锦州、铁岭、葫芦岛等地民兵由训练转为实战,纷纷赶赴抗洪一线。民兵们争分夺秒抢筑堤坝、封堵管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展现出不畏艰难、不惧风雨的意志品质。


本溪军分区组织民兵进行捕俘训练。(摄影/高百东)


以强带弱淬炼血性胆气

“杀!杀!杀!”刺杀训练场上杀声震耳,240名民兵列队整齐,提枪、突刺、下砸一气呵成,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

在我军历史上,刺杀曾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刺杀训练不仅可以锤炼民兵实用的战斗技能,还可以激发民兵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概。然而,参训民兵年龄跨度大、基础不一,完成好刺杀训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战斗技能、培养战斗意识?

“首先要培养一批组训施训‘明白人’。”该省军区领导介绍,为确保各民兵分队能够高效完成训练任务,他们依据前期探索形成的“以退役军人基干民兵为主、专业对口基干民兵为辅”编建模式,制订了一套系统化的培训路子。训练伊始,他们集中优秀骨干、尖子人才开班组训,围绕10个重点课目进行训法教法研究,先培养一批“能讲会教”的教练员,再发挥各级教练员“酵母”作用,组织官兵开展强训精训,确保学有榜样、练有标准、训有质量。

受领组训任务的铁岭军分区民兵教练员赵铁如法炮制,他们将“集约专修”的训练理念传导至每名民兵,把训练内容细化到每个阶段、训练任务分配到每名骨干,精心组织小班教学、个性化补弱,彻底告别过去“一锅煮”的训练模式。仅用时一周,240名民兵不仅掌握了刺杀技能,还展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蓄足骨干‘源头活水’,激活训练‘一池春水’。”该省军区机关人员说道:“骨干不仅以能力素质作示范,还引领了敢打敢拼的精气神。”

来自锦州市的民兵高培征在服役期间曾参加过20多次部队演习,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个人能力突出。此次集训中,他倾囊相授,帮助战友进行固强补弱训练。在一次战术示范教学时,高培征因连日高强度训练意外发生骨裂,被紧急送医。身体稍有好转后,他即申请返回训练场。高培征的行为,让民兵队员深受鼓舞,大家的训练热情愈发高涨。

为更好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该省军区广泛开展轻武器实弹射击、手榴弹投掷等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共创破纪录23项;设立“龙虎榜”,评选“神枪手”、专业技术能手及优秀“四会”教练员共79人。

来自铁岭市的民兵肖卓涛荣获“战法创新之星”第二名,由他负责的“战场防护”组训课目在省军区示范课目评比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站上领奖台,他激动地分享经验:“民兵也是兵,是兵就得准备打仗。要想打得赢,不仅取决于这支队伍的本领技能,也要看这支队伍的战斗精神!”

比学赶超催生胜战本领

有着16年军龄的民兵宋安居在部队服役时见过许多演训大场面。但当他来到此次集训场地时,还是不由得一惊——建在山坡上的宿营地、藏在山坳里的训练场、各种新式武器装备,让他梦回军营,并再次叩问自己“我为什么去当兵”、“我是否依然保持着军人生来为战胜的血性”。

很快,一场由省军区机关发起的“六比六看”活动让宋安居心中有了答案。比学习,看谁的理论水平高;比训练,看谁的军事技能精;比工作,看谁的实际贡献大;比团结,看谁的协作精神好;比安全,看谁的底线守得牢;比贡献,看谁的创新点子多。在评比活动持续激励下,民兵争当标兵的氛围愈发浓厚。“从新入队的民兵到老一点的民兵,大家你追我赶个个奋勇争先,谁也不甘落后。”宋安居感慨。

训练场上,民兵纷纷亮出“十八般武艺”。有的是新兴科技的“弄潮儿”——在无人机训练区内,翻滚、急转弯、定点悬停,飞手们比拼谁的心态沉稳、谁的技术娴熟;有的是专业能手——手榴弹投掷训练场上,投远成绩频频被刷新,排行榜前几名选手竞争异常激烈。

不仅在训练场上,就连回营路上的碎石陡坡“好汉坡”都成为他们比拼山地越野跑的“竞技场”。此外,民兵参与篮球、拔河等文体活动的热情也非常高涨。在一场战斗精神大讨论中,一名退役军人民兵骨干道出大家的心声:“这次集训让我们重回‘战位’一展所长,当过兵的人身上那股子拼劲永远不能丢。”

通过一场场大大小小的较量,民兵重新定义着“比拼”的意义——“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次集训不仅是本领的比拼,更是意志的较量。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训练之余,宋安居写下这句话激励自己。集训期间他主动申请轮换岗位,先后在多个分队的作战单元参加训练,掌握了10余项专业技术。一次次历练、一次次淬火,在火热的“战位”上,宋安居正加速成长。

又逢周六的阵地文艺汇演,充满“兵味”、“军味”的各种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汇演最后,民兵敲响“三句半”的锣:“散为民来聚是兵,千锤百炼谋打赢,有人问咱行不行?必须行!”